美国总统拜登21日在白宫会见到访的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美媒披露两人会面时有讨论美国向乌克兰提供远程飞弹。(图片来源: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9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美国媒体披露总统拜登同意向乌克兰提供陆军战术飞弹系统(ATACMS)长程飞弹,让乌军具备深入打击俄国侵占地区的能力。此前华府因担忧俄乌战争升温等因素,未答应基辅请求,据报远程飞弹ATACMS最大射程约306公里,从乌克兰境内发射可深入俄境。莫斯科再次重申,美若援乌ATACMS则逾越红线,等于直接参战。
乌军反攻胶着 美媒:拜登允许军援远程飞弹ATACMS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等媒体9月22日引述消息人士报导披露,在乌克兰提出请求近一年且乌国总统泽伦斯基近日访美争取支持后,总统拜登态度转变,同意供乌数量有限的远程“陆军战术飞弹系统”(ATACMS)的集束炸弹变体,将使乌军有能力深入打击由俄罗斯控制的乌国领土。
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计划供乌携带集束弹药(子母弹)弹头、而非单一弹头的“陆军战术飞弹系统”(ATACMS)长程飞弹,该决策近几日才由拜登拍板定案。拜登从坚决反对提供,转变为“仍有讨论空间”,并在21日于白宫会晤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的泽伦斯基时,告知对方这个决定。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9月23日批评,西方列强透过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实际上已直接参与针对莫斯科的战争。中央社引述法新社报导,拉夫罗夫指出,自去年莫斯科发动攻击以来,西方已向基辅提供数十亿美元的军事装备,还有美国和英国的情报支援,以及西方军事顾问。
NBC报导指出,美援乌ATACMS飞弹将在数周内付运;华邮则称,美方拟提供的是配备杀伤力强的集束弹药型号,但势必引发人权团体和部分国家批评。由于法国为保障自身库存,称无法再向乌克兰提供SCALP飞弹(最远射程约250公里),这次美国打算供应ATACMS,有望填补真空。
路透此前报导,美方正考虑运交ATACMS援乌。但泽伦斯基21日与拜登会谈时,白宫并未透露相关决定;美国当天宣布3.25亿美元的最新援乌包裹时,也未包括ATACMS。
2022年2月俄乌开战,拜登去年5月曾表态不会提供乌方可攻击俄国本土的飞弹,但今年5月首度松口称不排除援乌ATACMS。美国《华盛顿邮报》报导指,ATACMS最大射程约306公里,从乌克兰境内发射可深入俄境,华府担忧恐演变为美俄冲突而犹豫。
乌克兰“防卫战略中心”(CDS)专家凯夫柳克(Viktor Kevliuk)表示,ATACMS并非“灵丹妙药”,乌军如要大幅改变战局,仍需以装甲战斗车、坦克、军机等组成至少10个旅(约5万至10万人),并同时把他们投入战场。
俄罗斯外长:西方透过军援“直接参战”
法新社9月23日报导,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记者会中表示,“不管你们怎么说,他们(西方国家)就是在跟我们作战,他们直接与我们作战。我们称之为‘混合战’(hybrid war),但这不会改变事实。”
美国总统拜登曾多次表示,他正寻求避免直接对抗同为核武国家的俄罗斯,且不会派遣美军参加俄乌战争。
拉夫罗夫指出:“实际上西方正利用乌克兰人的双手和身体来对抗我们。我认为在座的每个人至少都有些关注…乌克兰局势,大家都非常清楚,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正在透过提供更多武器参与战斗。”
他也指出,乌克兰境内有西方佣兵。尽管美国和其他数个西方国家政府都表态不鼓励公民前往乌克兰,但这些武装分子已自行前往当地。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人愿意认真表达对现况的理解。”
ATACMS飞弹不再被视为美军的前线武器
据报,携带集束弹头的ATACMS长程飞弹射程可达306公里,具体射程取决于武器版本,可让乌军打击俄军前线及防御工程后方深处的指挥中心、弹药库和后勤补给路线。虽然拜登政府已不像起初一样,担心乌军利用这些飞弹攻击俄国本土,但五角大楼仍忧心,从数量相对较少的库存中调动足够的ATACMS飞弹援助乌军,可能会削弱美军应对其他潜在冲突的准备。
据报导,携带集束弹头的ATACMS飞弹不再被视为美军的前线武器。五角大楼2018财政年度出版品显示,这种飞弹在1990年代初生产2500枚,其中许多被改装成配备单一弹头。截至8月底,陆军库存中有1486枚ATACMS飞弹,其中1122枚配备单一弹头,364枚配备集束弹药。这种陆基飞弹将从年底开始,逐步被新型长程飞弹系统取代。不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仍会依据合约每年生产500枚,但全售往海外。
另一方面,乌克兰22日发动飞弹攻击,击中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半岛港市塞凡堡(Sevastopol)的黑海舰队总部。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GUR)局长布达诺夫(Kyrylo Budanov)23日向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表示,这次攻击造成“至少9人”死亡,其中包括将领在内。
来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