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和李强靠喊口号怎能激发企业家精神?(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国总理李克强都多次发声支持民企。(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办,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虽然中国经济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但民营企业仍贡献颇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国总理李克强都多次发声支持民企,但靠喊口号怎能激发企业家精神?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强致辞时也专门谈到企业家精神“就是在创业创新创造上的敏锐眼光、不懈追求和非凡的行动力”。
相关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在18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现方式,是一种令企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但是,在中国,企业家精神哪里去了?
习近平也曾称,“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也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干过来的。”
但实际上,习近平希望加强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以更好地控制中国经济。不然他也不会说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
习近平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或是他认为民营企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企业家过于个人化而不好控制,像阿里巴巴集团创办人马云尖锐的批评当局、滴滴出行负责人程维执意海外上市等行为,是不可容忍的。
这一策略的背后,也反映出习近平对政治控制的重视。习近平认为,政治稳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他试图通过强化国有企业的控制来保证政治的稳定,毕竟国有企业的干部也有行政级别,甚至要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在习近平看来,这种策略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要更加“统一”和“有序”的阶段,以应对他所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而李强在入主国务院之后也表示,民营经济一定大有可为,“各级干部要真诚地、真心地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对比前五任国务院总理,现年63岁的李强是第一个没有过中央工作经验、没有担任过副总理的国务院领导。由于履历不够丰富,李强只好突出自己的地方工作经验:“我确实长期在民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有很多机会接触民营企业家,和他们交流。”
先“选拔”再“举荐”,这就是中共式的选举。习近平将亲信李强“选拔”成政治局常委,又“举荐”为国务院总理。外界对李强一直议论纷纷,对他能否将中国经济带上正轨持怀疑态度。
实际上一年已经过半,中国经济似乎在ICU当中,处于多器官衰竭状态:失业率持续上升、海外订单不断减少、企业大批倒闭、房地产等主要行业持续低迷,社会消费疲软,通缩迹象越来越多。曾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所谓三大引擎--投资、出口和消费全部熄火。
急得李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
官方和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中的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作用,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的税收、60%的GDP(国内生产总值)、70%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城镇劳动就业,还有90%的企业数量,同时还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50%以上的投资、50%以上的进出口。
国有企业被官方和官媒称为“共和国长子”,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就发文称,“国企历来有‘共和国长子’之说。既然是长子,就应该......说到底,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
所以,无论官方口号喊的再响,民营企业只能是庶子。
例如,国有企业拥有丰厚的政府政策和信贷支持,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远高于国有企业,目前大型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低于1.8%,但许多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高达9%。民营企业的贷款如此“昂贵”、遭受如此严重的歧视,企业家怎么“精神”得起来?
本质上就是营商环境的不断恶化,尤其民营企业成为待宰羔羊。例如,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承诺给民营企业提供了宽松的条件和环境。然而,一些企业投入巨资开始运营后,地方政府却往往以各种理由变脸甚至翻脸,原来的承诺成了空头支票,一些企业陷入困局。
从毛泽东时代开始,中共对于企业家的套路是:“养、套、杀”。对于中共来说,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把可割可弃的“韭菜”。
上面的例子不是个案,是中国存在的普遍现象。已经身陷囹圄的薄熙来,他主政重庆发动“唱红打黑”运动的时候,很多的企业家被以涉及黑社会的名义抓捕。可能有人说那都多少年的事情了,那么再说近一点的案例,滴滴出行遭重罚80.26亿元人民币,教育培训行业被团灭,新东方创办人俞敏洪带员工转行直播卖货,河北民营企业大午集团的创办人孙大午,遭重判后现在还关押着......
以前在商界有这么一个说法,投资不过山海关。后来这个说法逐渐的往东南方向偏移,慢慢的变化为投资不过黄河以北,现在是投资不过长江以北,说明中国营商环境在不断的恶化。
中国经济需要企业家精神,却没有企业家精神生存的环境。企业家在无数红线、禁区、雷区疲于奔命,在夹缝中求生。光喊口号,真的激发不了企业家精神。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