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跟屈原无关?!(图)


元 吴廷晖《龙舟夺标》轴 局部(图片来源: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又要到黄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了!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总少不了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小时候呀,我们都听过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古时候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因为不断劝谏楚王而不被采纳信任,甚至还被小人所伤,以致遭到流放。不愿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忍亲眼看着楚国败亡的屈原,就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跳下汨罗江殉国。人们知道后,为了避免鱼虾吃掉屈原,就纷纷把饭团丢进江里。然后又用赛龙舟的方式,一方面打鼓吓跑无虾,一方面希望打捞屈原尸体。虽然始终找不到屈原的尸体,但后来人们就习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龙舟、包粽子,也促成了端午节的由来。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虽然这样的传说流传甚久,历代也把端午节称作“诗人节”,古往今来不断纪念着屈原,但五四以来的许多学者受到疑古思潮影响,纷纷结合文化人类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闻一多:祭龙说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闻一多1947年发表的〈端午考〉。据他研究,早在屈原所处的时代以前,就已经有吃粽子和竞渡的习俗了。而他认为这两种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都跟“龙图腾”有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竞渡用的也正是龙舟。且相关传说都流行在南方崇拜龙图腾的吴越一带,因此他推断端午节原本跟屈原无关,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而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不过后来学者通过各种考证,一般认为闻一多的立论稍显穿凿附会。

黄石:逐疫禳灾说

另一个重量级的研究当属民俗学家黄石1963年的《端午礼俗史》。他指出古往今来,“为屈原招魂”是对端午节意义最有影响力的解说,但黄石考证端午节最初的实际意义上是夏至时候为了“逐疫”,集中表现了送瘟禳灾的愿望,一切端午礼俗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包括端午的两大活动:角黍和龙舟。

角黍(粽子)其实原本和逐疫没有太大关系。角黍本是荐新之祭(以时鲜的食品祭献),而不是逐疫、禳灾。只是后来荐新之礼废除后,因为时序接近,角黍逐渐与端午发生了直接联系,而流传了下来。龙舟实际上是法船,端午划龙舟的目的是送瘟禳灾。而且竞渡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了维护生命。因为五月是一年中“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疫病流行”的特殊节气,所以端午的各种礼俗,都是人们为了“顺时气”,以“驱疫禳灾”的具体表现。

总而言之,这些学者是认为早在屈原以前,就已经出于其他目的,而存在有“粽子”、“龙舟竞渡”等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了。也就是说,端午的祭祀对象,最早并不是屈原。只是他们没能否认的是,后来随着屈原在这一天自沉汨罗,而让端午这一天与屈原连系在了一起,甚至后来反客为主,成为人们至今纪念的那位忠贞诗人。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