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职场上的攻击?避免陷入是非中(图)
人们打听消息,背后动机包括因为强烈的不安全感,而想要掌控讯息来了解他人动向。(图片来源:Pixabay)
当你听到“刚才老板说了什么?”或“有听到什么新消息吗?”等询问,或许有人正在“打探消息”。在专业谘商心理师林萃芬的著作《从说话洞察人心》中提到,多年前职场上曾经遇过一位“情报猎人”,这位同事对公司内部的事务极度好奇。无论是会议后的讨论、午餐时间的闲聊,甚至是下班后的等待公车的空档,他都在密切关注和询问同事们的动态。他不仅好奇地打探,同时也乐于分享他得知的信息,这既包括公事上的竞争,也包括私下的恋爱绯闻,希望能以“小消息”换取“大消息”。甚至有一段时间,他热衷于打探员工的薪资状况,激起了公司内部的强烈情绪反应。
爱八卦又怕黑不安全感炸裂,消息搜集的三重心理动机
人们打听消息,背后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首先,由于强烈的环境不安全感,他们试图掌控所有讯息,以了解他人的动向。其次,他们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致力于揭示背后的评价以寻找改进的机会。最后,他们希望增强自身重要性,借由成为“情报中心”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面对这类人,最佳策略是提供正面消息,过滤负面信息,并对不利于自身的消息进行多次确认,以防止自己被操弄。
换个说法“打探消息”转为“自我揭露”
“打探消息”与“关心别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会不会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事情”,以及“有没有给别人认识自己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别人产生好奇心,想要知道对方在做些什么?渴望了解对方的兴趣是什么?期待明白对方的家庭背景为何?不过,“探问”的目的是为了跟对方建立关系,产生心理的亲密感,而非纯粹的“收集情报”。
成为分享者,关系更亲近
假如不想成为一个“负向打探消息”的人,不妨多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心情、想法与现状。心理学称这种说话技巧为“自我揭露”,当别人诉说其际遇时,可以适时提及:“我也有过类似的经验……”,或是听完别人的心情故事时,接着分享自己的:“我也有过那样的感觉……”,“自我揭露”除了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还可以提供对方不同的意见与做法,是很有建设性的。乐于分享,才能建立长期的人际关系;而打探消息,只会让别人筑起戒心。到底哪种说话方式可以带来幸福安全的人生,很容易区分得清楚。
练就“反探听”的技巧
有些时候就算你不想成为别人的“消息来源”,但因身处“情报交换中心”,便很难脱离是非圈。一个在美容院当经理的朋友即深受其苦,常常会有顾客或记者用好奇的语气问他:“听说某某名人在你们这里设计发型,你觉得他本人大不大牌、难不难搞?”从事服务业,最忌讳泄露顾客的隐私,基于专业伦理的考量,自然不能把客户隐私当成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也因此,朋友练就一身“反探听”的本领,先四两拨千金的回答:“真的吗?我倒没有这种感觉。”接着立刻转移话题,不能有半秒迟疑,否则即会提高对方探听消息的欲望。
(此文出自时报出版的《从说话洞察人心:摸透对方心理,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轻松驾驭人际关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