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还在恐惧不安?听庄子讲潇洒逍遥生死观 (组图)

 2023-05-25 10:2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庄子
庄子:看不惯是境界太低,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有一位哲学家说,不论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本质上都是对生死的思考。这话说得对你心思吗?你可能不大认同。今天,除了柴米油盐、积极防疫、投资理财、婚恋家庭、子女教育、老年福利⋯⋯我们思考的不就是这些吗?哪有那么深刻呀?都是些生活中的寻常事。

作为庸庸俗众,我们在生与死之间平凡度日、苦苦挣扎,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我们身在庐山,却不识此山。因为不识,所以一旦发生预料之外的事,我们便心生恐惧于不安。而平日里我们不愿去认真思考关于生死,早上一睁眼就是一大堆事呢,哪有闲心想那么多!

然而,苏格拉底表达得更直接: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

那些得道之人,更是从梦幻颠倒中觉醒,认识了自己,参透了人生,他们活得心无挂碍,亦无恐怖。

中国先哲庄子,叹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然而他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悟透了生命与世界。

他和他的门徒,編著出一部汪洋恣肆的《庄子》。书中用若干个故事告诉世人,生与死,原来是这么回事。

《庄子·齐物论》:生亦是死 死亦是生

有一个叫丽姬的女人,生得很美,是小地方封疆官员的的女儿。晋国征伐这个地方,俘获了丽姬。为此,她痛哭流涕,以为再也没机会与亲人相见。

可当她进入晋国王宫,成为宠妃,与皇帝同床而眠,享用着锦衣玉食,过得非常安逸。想想当初离家时还哭得一塌糊涂,觉得自己无知又愚蠢。

故事讲完,庄子说了一句,相当于提醒世人转变认知的角度:“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他是说:那些去世的人,会不会后悔当初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呢?言外之意,没死过怎知道死后会怎样?人为什么怕死?也许真的死了会后悔对死的恐怖呢。

从前是有这么个笑话,说有一个人得了不治之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郁闷地问一位好朋友:你说那个世界,到底会是怎样呢?

朋友回应:应该是不错的吧,要不然,那些死去的人为何不回来呢。

年幼时,无法理解这种回答,如今回想起来,才明白这是成人之间意味深长的安慰。

“那个世界”究竟怎样,谁都没法预先知道。只不过智慧的庄子堪破了生死,他想提醒世人,死亡这件事,或许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恐怖。因为,天下所有的生命,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的故事,深刻的大实话。

受过老庄思想影响的古人,举重若轻地“游戏”人生,写下洒脱飘逸的诗篇。

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曰: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这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生命的真相。

在苏仙看来,来世间一趟,就像住旅馆,他和所有旅行者一样,来来往往,一直走在路上。既然走在路上,早晚是要回去的。既然是回去,回到出发的地方,也很理由应当,也很顺理成章。这种豁达境界,蕴藏着深厚的道家思想。

除了苏仙东坡居士,诗仙李白在一次春夜宴饮后也感慨:“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用道家的目光看待生命,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而已。人生如寄,死是归去。生死一如,不生不灭。

作为芸芸众生里的一员,只有勇于正视死亡,才能拥抱生命,不负人间四季。

《庄子·大宗师》:莫逆之交 论破生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亘古不变的社交定律。在这个故事中,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是同学,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不是创业,也并非红颜,而是人生的真谛。不过,他们从来不会老生常谈,而是发挥异想天开的想像,对生命具有超凡脱俗的理解。

有一天,四人又坐到了一起,聊的还是老话题,还定下一条规矩,谁若是想加入这个道友小分队,必须有个条件。

啥条件?“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谁要是能够,把空当做脑袋,把生当做背脊,把死当做臀部,他们才愿意跟此人做朋友。也就是说,只有看破生死、不惧死亡的人,才有资格坐下来,跟他们畅谈人生。

四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生命如河,流淌不息。生与死这两种存在于生命本源的现象,看起来天壤之别,互不融合,实际上本有的生命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

领悟了这一点,才可能了生脱死,笑对人生。


桃花源的境界令人心生向往。(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庄子的这段话,让人想起日本艺人树木希林——也就是饰演《小偷家族》里那位孤独的老奶奶。她在晚年时,写出一本名为《一切随缘》的自传,分享了从精彩人生中获得的种种感悟。

萤幕上,她从年轻到老去,演绎过姿态万千的角色。她拥有一段离经叛道的爱情,大半生走来,与丈夫若即若离,最终通过婚姻接纳了自我。

人到暮年,这位老奶奶已然明白,走在人生路上,不管恋爱还是工作,如果能认真受伤、认真服输,所经历的一切都将使生命获得完善。

在她看来,生与死没有什么界限,所谓活着,是穿过各种地方,体验各种事情。等到死亡到来的那天,意味着蜕掉“树木希林”这层皮而已。

“我只不过是想不慌不忙地淡然而生,坦然而死,仅此而已。”

世事纷扰,既然一切终将到来、发生、过去,何不坦然面对、淡然接受、泰然处之?

《庄子.至乐》:庄子丧妻 鼓盆而歌

有一天,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朋友惠子去吊唁。却看到庄子盘腿坐着,还“鼓盆而歌”。

换谁面对这情形都没法理解,惠子也一样。他问道:你妻子陪伴了你一辈子,还为你生儿养女,现在去世了,不哭也就罢了,你还敲缶唱歌,太过份了吧!

而庄子解释说,妻子刚离世时,他当然感到伤心难过,这是人之常情。但后来藉着妻子逝世思考生命的起源,他意识到:她原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元气。是在自然的运动变化中产生了元气,继而产生了形体,继而有了生命。现在去世了,是回到生命的本源,就跟四时更替一个道理。

想明白了这些,他觉得没理由痛哭流涕。


庄周晓梦(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维基百科)

活在纵浪大化中,只得顺应自然规律。如果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一规律,也就能够不悲亦不喜地面对无常的人生。

得道之人,有时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实际上是他们参透生死所做出的反应,无悲无喜,生死自然。

弘一法师 咏梦悼母

在母亲的葬礼上,弘一法师没有像传统孝子那样双膝跪地、念诵经文,一副声泪俱下的模样。相反,他没有哭泣,甚至脸上没有悲伤的表情,却是一边抚琴一边唱歌。

他在葬礼上唱的,正是为悼念母亲而创作的《梦》。“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开悟的弘一法师已然不在意旁人的目光与评价,身为凡胎肉体的他,选择将心中深情借由乐曲得以抒泄。

修行之途 觉悟得道

生命如流水,无法斩断,时间这一概念只是假借。今天和明天连而贯之,今年和明年连而贯之,今生和来生为何不会连而贯之地运行下去呢?

哪怕来生变成飞鸟、变成游鱼,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朵云,始终是“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的一个过程。

这种变化,就像英国诗人雪莱的一句话,读来有几分慰藉:“我变化,但我不死。”

有人说,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可在庄子看来,死亡也不算什么伤,因为根本无所谓生与死。

顾城有一段文字写得很美,且颇有深意:“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作为云,飞鸟,河水,千百次生活过,都作为阳光生活过。当你有了眼睛,看到世界,闻到春天的气息,听,声音一闪,你就想起了以前的生命。”诗人已逝,思想永存,这段诗有没有让你感觉“一闪”?

你你我我,芸芸众生,不但有以前的生命,还有以后的生命。因为,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西游记》里有言:“夫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能够生而为人,何其有幸。人生之路,也许是命运赐予我们的修行之途?如果哪一天,发现自己不畏生,不惧死,不论置身何种处境,都能随遇而安,心无恐怖,那么恭喜你,已然觉悟得道。

人生漫漫路,且行且珍惜。

責任编辑: 舒和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