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流传记述了古人明“孝道”,并竭尽心力实践“孝”的故事很多。(图片来源:Pixabay)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透过《孝经》所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知孝德是培养德行的基础。清代作家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一书中,也强调:“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至于孔子所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以及孟子所言的“仁之实,事亲是也”等,同样都将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
自古流传记述了古人明“孝道”,并竭尽心力实践“孝”的故事很多,故事主人公上至帝王后妃,下至平民百姓,“孝心”不会因为地位的不同而存在区别,亦不会因为性别而有差异,不同的是表达孝的方式,如《女孝经》中云:“妇女之孝德,从妃子、士大夫到庶民百姓之妻,各有不同。”其实,古人认为孝德中,理应还包含了“义”。
皇帝后妃能以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妃子樊姬为例。据《列女传・贤明・楚庄樊姬》所载:“樊姬,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可知,樊姬应对自己无法劝止楚庄王打猎一事,竟是选择不吃禽兽肉,幸好打动了楚庄王,让他改过。此外,樊姬还对月梳头劝谏楚庄王万勿耽溺于酒色,理应辛勤于政事。纵使身为闺闱女子,樊姬亦有宽广眼界,了解维系霸业的必要姓,进而协助楚庄王纳入贤臣,成就帝业。
古代皇后示意图。(绘图:志清/看中国)
明代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人家姓杨,其中有一名十二岁的童养媳刘兰姐。刘兰姐年纪不大,却集勤劳、善良、孝顺于一身,还很明事理。不过,兰姐却有一位经常冒犯长辈的婆婆王氏。这位王氏很讨厌兰姐的祖母,因此不时辱骂老人家是老不死的,即使兰姐在旁,也不收敛不尊敬行径。兰姐就这样经常瞧见婆婆对祖母做出不孝、无礼的行劲。
某一天深夜,刘兰姐忽然来到了婆婆的房间,接着就是扑通一声下跪不起。婆婆不明所以,赶忙询问缘由。
刘兰姐答道:“担心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会效仿您的行径,您那时候又该如何能承受得了如此打击呢!太婆母能长命百岁,实在是家族的幸运,恳请您三思而行呀!”
王氏听完兰姐的肺腑之言,幡然悔悟,随后不禁泪眼叹息对兰姐说道:“你的良言教导了我许多事情。”
从那天起,王氏改正了过往的所有不孝言行,不仅态度变得谦卑、恭顺,说话也变得温柔,对太婆母是恭敬又孝顺。至于兰姐侍奉婆婆王氏一如往昔,可谓尽心努力实践孝道。
后人特地为此做诗为证:“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虽然时代更迭,人与人的相处出现了大改变,但传统孝德仍为现代文明人类的基本操守,绝不会因为现代科技的发达而有所缩减,虽然亲友间的联系的方式会出现变化,但要传递的基本的孝是不会改换本质的。
虽然有不少人秉持现代观念,认为家庭间强调“孝”太过迂腐、八股,但殊不知维系此美德,有助于稳固社会秩序及人伦关系,继续保有良善的社会道德风尚,让能提高民族的道德素质的质素不至于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出现质变。这对人类而言,实际上是一件深具重要意义的关键大事。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