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图)
古代有许多有趣的清明传统习俗,图为唐朝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称三月节(黄历)。此时天地清明、繁花似锦,北半球上充足了阳气,春熙日和,带给人体新春的爆发力。
其实清明节主要的习俗活动,像是祭祖、扫墓、吃寒食等,主要都来源于“寒食节”,因为清明紧接在寒食节之后,两个节日的习俗渐渐地融合一。
“寒食节”的由来
传说在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即位前在外流亡时,有一位名叫介之推的贤士,在重耳挨饿受冻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并烹煮成肉汤让重耳食用,最后更帮助重耳取回王位,但介之推拒绝受封,选择回乡和母亲隐居。
重耳想将他寻回,但介子推拒绝下山,重耳便采用大臣的建议——放火烧山,想逼迫介子推现身,殊不知,不但未如预期地见到介子推,反而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之后,重耳下令每到介子推的祭日时,举国上下不得开火3日,以此来纪念介子推,久而久之,就被民间称为“寒食节”了。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八节”之一,除了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古代还有许多有趣的清明传统习俗。
祭祖扫墓
民间清明节的扫墓习俗主要有两种仪式,一种叫“培墓”,培墓时要清除杂草、增添流失的坟土,也可以用银珠重新描坟墓碑上的字迹等。
另一种仪式是叫“挂纸”,即是将两、三张墓纸叠起,用小石头压在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用来表示这个坟有后嗣祭奠,不是无主的孤坟。
踏青
清明节正值早春,天气温暖和煦,正是适合出游的好时机。在古代,妇女一般不可随便出游,在清明时才有机会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因而有“踏青”之称。扫墓祭祖多在郊外进行,结束后大家会顺势在户外走走,所以直到现在,清明节还有踏青的活动。
放风筝
据传,将希望消除的病痛和灾祸写在风筝上,等风筝飞到天空后,将其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去,可以消除病灾、带来好运,所以在清明节这天通常也会有放风筝的活动。
荡秋千
荡秋千在古代是闺女及宫女的庭园游戏,在春天回暖的日子特别盛行,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时的专门习俗。
吃青团
因寒食节不能生火,所以民众扫墓时就会带上可冷吃的“青团”作为点心,并且用来款待亲友。因为青团外皮由青色草汁所制,呈现绿色,所以叫做“青团”,亦称作艾粿或草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