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拥有惊人“神通”的神医(组图)


华佗(左);扁鹊(右)。(图片来源:Gan Bozong/维基百科)

与善用现代科技为患者动刀的现代名医相比,古代早就出现不少展露了诸多惊人“神技”的神医。不过,所谓的“神技”,并非是我们透过就读相关大学科系,或是阅读某些中医古书就能拥有的技能。在迎接了317中医节之后,我们来了解这些古代神医的行医故事。

扁鹊运用透视能力得知真相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号卢医。扁鹊是中国史上首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

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故被誉为“当代神医”,后世民间更供奉他为“药王”。扁鹊还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根据《史记》记载,扁鹊一开始只是一位客栈老板,而非医者。传说在一个降大雪的日子里,扁鹊以姜汤救活了一位窝在门口、被冻僵了的老人,那位老人正是神医长桑君。扁鹊见他年老又孤苦无依,遂留老人住下。老人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临死时,才对扁鹊说,因为他为人善良又聪慧,遂传授他救人的秘方。长桑君还叮嘱扁鹊不可对他人提及。

扁鹊答应后,长桑君即从怀中取出一包药递给扁鹊,告诉他:“搭配没有落地的露水来服用这帖药,三十日后就能洞察一切。”

扁鹊遵循长桑君的话服药,果真在三十日后即能透视墙壁,看见另一边的人。后来,扁鹊遂运用此透视能力来诊治病情。也就是说,扁鹊治病时,已经能完全看见患者的五脏六腑,精准知悉疾病所在,但他仍以诊脉为名。

扁鹊在精通医术后,行医诸国,而他又会多种治病方法,例如医药、针灸、按摩等,且凭患者情况来决定应该采用哪一项治疗方式。

一日,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生病了,五日都不省人事,让旁人急坏了。大夫们召来扁鹊,希望能治好赵简子的病,谁知扁鹊仅仅是看了患者一眼,就走出去了,也不动手医治。大夫董安见状,急慌慌追上来询问,扁鹊回说:“大夫的血脉正常,不要大惊小怪!以前秦穆公也曾发生这样的事,过了七天,就会好了。”

赵简子过然几天后就自己醒了过来,他还对众大夫描述自己前往天帝所在之地的情形,以及天帝对他说的话。后来有人将扁鹊诊治后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赵简子,赵简子闻言,感到十分惊异,也很佩服,遂赐给扁鹊四万亩田地。

华佗运用“神目”进行外科手术

华佗,一名敷,字符化,东汉末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华佗生活的年代,正逢朝廷动荡、多天旱、疫病流行,他在目睹官场腐败和百姓受苦后,弃仕途而改入医济世。

华佗行医无师传,主要靠精研医学典籍与实践,最终医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并熟练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方法,创造不少医学奇迹,在疾病诊断、治疗与体育保健等层面都具有独到见解与卓越贡献。他还创制了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健体操,名“五禽戏”,可使身体各部位及关节获得舒展。

华佗还是世界首位运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人,比西方麻药的发明还早了1600多年。后世尊称他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华佗还与张仲景、董奉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其实,光是从后人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作为对医家的赞誉之词,即可知晓华佗深远的影响力。

《三国志》与《后汉书》均记载了华佗开腹做手术的惊人“神技”。

华佗也和扁鹊相同,拥有透视能力,能看透人的身体中究竟出了什么毛病,后人称其为“神目”。

一日,华佗在诊病时,又以透视功能看见病人肚子里长有肿瘤,遂使用麻沸散先将病人给麻醉到失去知觉之后,再剖开病人的肚子,取出肠子来,并将肿瘤给割掉,接着再把肠子放回去、将肚子缝合起来,最后再患处涂抹神膏,即完成了手术。这位病患在一个月之后就顺利康复了。

《三国演义》中还记载了很多华佗的轶事,其中包括举世皆知的为关公刮骨疗伤,以及因为看见曹操脑中长瘤,而说要帮他开脑做手术等。当然,还包括华佗那一些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奇医术。《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的回目是“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记述了华歆在对曹操讲述华佗的神奇故事之前,即以“大王知有神医华陀否?”一句开头,接着又以“其医术之妙,世所罕有”来为华佗医术做保证。华歆还举出铁铮铮的实例来应证华佗的神奇医术:一天,华佗行于道上,听到呻吟声。华佗当下即刻发挥医者听声辨病的能力,并说道:“此是饮食不下之病。”询问之后,果然是吃不下东西。华佗遂拿了蒜、虀汁共三升让那位病患喝下,后来患者竟吐出了一条约长两、三尺的大蛇来,后续则能再吃进食物了。


万历刻本《本草蒙筌》卷首载“历代名医图”中的张仲景像,转绘自《医学源流》。(图片来源:Gan Bozong/维基百科)

张仲景的预测功能

张机,字仲景,河南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因为生于兵荒马乱、瘟疫大流行的时代,在目击家族遭遇不幸及平民疾苦之后,立定学医志向,最后成为一名杰出医学家,元朝后被尊为“医圣”。张仲景对世人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即是完成融合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与著作,編著了中国医学史上首部融合理、法、方、药的书籍--《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曾以心肺复苏术救治过患者,《金匮要略・二十三卷・杂疗方》即记载了这一“救自缢死”案例。

一日,张仲景在外行医,发现一户人家门口聚集许多民众,待他上前一看,才知道有人悬梁自缢。张仲景发现这人上吊的时间不长,还可以救活,遂让人将自缢者放下来,并强调说,要将那人慢慢从绳索上抱下,平放在被子上,切勿一下子就截断绳子。然后,再让人用脚踏住自缢者的双肩,手稍稍挽住头发,以让其头部后仰,呼吸道畅通。与此同时,再让“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也就是说让一人有规律地按压自缢者的胸部,另一人屈伸其手臂,透过手臂的屈伸和腹部的按压,带动胸腔负压的变化,来帮助自缢者恢复呼吸。

在数人配合下,约过半小时左右,先前的那位自缢者“气从口出,呼吸眼开”。不过,张仲景仍要众人切勿放松,继续进行前面的动作,直至那人完全清醒过来。等到救活了之后,再给那人少许的桂枝汤和米汤润喉,直到他能自己吞咽为止。此外,张仲景还让两人“以管吹其两耳”,藉着刺激内耳来得到辅助功效。张仲景强调“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神传文化 铸就神医

中医乃是神传文化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由神所传授的有形医理(文字),以及反映了无形内涵、修炼的“神技”,也就所谓的特异功能。

其实,这些历朝历代的伟大医者,绝大部分是修道之人,除了以德为本,讲究医德,还淡薄名利。当他们在以《黄帝内经》为心法,修行到心无杂念的天人合一境界后,即能开启智慧、开天目。当他们这时候再行医,就真能断人生死,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见病知源”的脱俗境界,成为一代神医。

换言之,大医学家之所以掌握治病“神技”,无非是因为他们有德医,而医德又对功能起到直接作用。医德不好之人,其诊治功能也就会不再灵验了。

实际上,功能是人人都具备,只是人们的道德随着时代更迭而衰败,变得不讲德的人们就变得物质化,本能亦逐渐退化或消失。由于现代中医不讲究医德,自然也就抛弃了古老医学中运用功能诊治病情的最精华部分。于是,现代中医只能够继承前人的经验与药方,遂亦缺乏扁鹊、华佗、张仲景这般的“神医”问世了。

本文留言

作者隅芯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