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精品文章回顾》(1)从诸葛亮六出祁山观天下大势(图)


诸葛亮最终心力交瘁,累死于五丈原。(手绘插画:Winnie Wang/看中国)

编者按:《看中国荣誉会员专刊》每年出版24期,汇集了看中国专栏作家的大约192篇精品文章。为了让尚未加入看中国荣誉会员的各位读者也能有机会领略看中国专栏作家的神妙文采,本网站自本月起,每月全文发表1—3篇一年前在荣誉会员专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希望各位读者在留言区写出阅读后的反馈,也诚心希望您加入看中国荣誉会员,以实际行动支持良心媒体。

《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三国志》中也记载诸葛亮在他生命的最后7年中,5次北伐、6次出征曹魏的史实。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生命耗尽,心力交瘁,累死于五丈原。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于隆中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套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方案: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主要为蜀地),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然后与东吴交好,北伐中原。

东吴占据了江南之地,历史上江南政权都以长江为主要防线,淮河为辅。一旦长江防线被攻破,东吴政权就会灭亡。益州地处长江上游,长江从蜀地流出,经地势险要的三峡后,到达荆州。刘备按照诸葛亮的策略,拿下了荆州与益州后,实力达到巅峰,等于占据了长江中上游最险要的位置,可以说是扼住了东吴的咽喉。后来司马炎灭东吴时,就是在益州造战船、训练水军,然后拿下长江中上游位置,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直取南京而灭掉东吴的。

近两千年后,我们回望历史,不得不佩服诸葛亮超凡的智慧和雄才大略,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他为刘备制定的计划令人惊叹:拿下荆州和益州后,直接占据长江中上游最险要的位置,一上来就扼住了东吴的咽喉,而三分天下。这样蜀汉对东吴来说,可以说是占尽地利,使东吴几乎成为瓮中之鳖,处于被动的位置,完全不构成威胁。接着就是联合东吴,一起对付势力最强大的曹魏,以防腹背受敌。分别以荆州和益州为根据地,发展力量,然后向中原和关中出兵,北伐曹魏,将势力范围逐渐推向关中和中原地带。

但是关键时刻,关羽大意失掉了荆州这块最重要的地盘,刘备其后意气用事,为关羽复仇而向东吴发重兵,又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大败,火烧连营,主力尽失。这一连串的挫败使得蜀汉元气大伤,损失惨重,只能退守蜀地,留下一盘残局,诸葛亮的战略方案全被破坏了。诸葛亮不得不在此残局的基础上,重新部署,为蜀汉延续气数。

刘备白帝城讬孤后,诸葛亮经过5年短暂的休养生息,便又开始了5次北伐。为什么在这一盘残局的情况下,诸葛亮不依仗蜀地天险,断绝蜀道,偏安于蜀地,而是耗尽生命力5次出征强大的曹魏?

这得先看看蜀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李白曾叹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地四面都被险峻的高山所包围,出入的通道只有那么几条,而且都非常艰险,易守难攻。

蜀地的东部通道是长江,可与江南地区相通。长江流出蜀地后,便经过地势极其险要的三峡,两旁峭壁穿云,水流湍急,流经两百公里后,直至宜昌。从蜀地可以顺流而下直达江南,但江南势力无法逆流通过三峡而攻入蜀地。所以蜀地对江南地区来说,占有绝对的地利优势,历史上攻打江南政权时,都是以先拿下蜀地,夺取长江中上游控制权为首选。

蜀地北部通往外界的通道就是穿越秦岭、大巴山的蜀道。蜀地的汉中地区与北方的关中地区被秦岭隔断,若从关中过秦岭到达汉中,自古有4条道路可以通行,异常艰险。而且即使翻越秦岭到达了汉中,还得再翻越同样艰险的大巴山才能到达成都平原。这些北部的通道就是李白所说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若在这蜀道必经之地的险要之处,设置关卡,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比如司马昭灭蜀之战中,姜维仅凭一座剑门关便挡住了钟会的15万主力大军,使其无法进入成都平原。

另外成都平原是蜀地的大粮仓,被称为天府之国,使蜀地即使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后,仍然能自给自足、物资丰富。所以蜀地很容易形成独立的小王国,易守难攻,只要守住那几条主要的通道,外界很难进得来。这种特殊的地形和位置使得蜀地自古以来,非常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所以古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但是反过来看,外界力量很难攻进蜀地,但蜀地的力量也同样很难出得去。它那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一方面成为它牢固的防线,另一方面也同样困住了它,使力量被困在这小区域中无法发展壮大,难以走出去。若是碰到天下大乱,各政权割据相互纷争的时候,蜀地很容易形成偏安一方的小王国,是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安乐窝。但是等到天下政权安定或趋于统一的时候,蜀地就成了一个牢笼,它所处的位置,使它很容易被外部政权瓮中捉鳖,迅速灭亡。

另外与蜀地隔着秦岭的关中地区,是直接攻取蜀地的咽喉之地,而关中已被北方的曹魏政权所把控。三国中,曹魏势力最为强大,一直准备一统天下。而曹魏统一天下时,必先灭蜀汉,再以蜀地为跳板,训练水军,水陆并进,灭东吴。如果断绝蜀道,偏安一方,则蜀汉政权不会长久,很快会被曹魏吞并。

所以在丢掉了荆州之后,蜀汉政权必须尽快走出蜀地,走出这个牢笼,向外扩张,以攻为守,不然就是等死。因此诸葛亮收拾残局,短暂的休养生息后,便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直到累死征途。

我们再看看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位置极其重要,向东过潼关(函谷关),可以直取中原;南下过秦岭可以取蜀地;东南方过武关,可以到达南阳盆地,若攻取了南阳、荆襄之地,便突破了长江、淮河防线。并且关中地势险要,被四关阻塞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同样易守难攻。只要守住武关和潼关,就能把中原力量挡在关外。当年秦国就是坐拥关中之地而统一了天下。另外楚汉之争时,刘邦被项羽封在蜀地,同时分封三秦镇守关中,就是想把刘邦势力封死在蜀地。但几个月后,刘邦便趁着天下大乱,在韩信的谋划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悄悄从陈仓道过秦岭进入关中,还定三秦,迅速取得了关中之地,然后以关中为基点,与项羽争霸,统一了天下。

自古关中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攻取中原和蜀地的咽喉所在,也可以说,得关中者可得天下。但是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却不是直接夺取关中,而是首选出祁山夺取陇右。这是为何?

从汉中过秦岭直接到达关中,有4条道路,由东往西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都艰险难行。另外还有一条祁山道,这条道相对平坦易走,但路途更遥远,而且这条道只能到达陇右地区,无法直接抵达关中。

在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多次提出他的计谋,史称“子午谷奇谋”,就是由他带领五千精兵走子午道出奇兵突袭长安,如果攻城不利,则挥军抢占潼关和武关,将曹魏援军挡在关外无法进入。与此同时,诸葛亮则率领主力沿路况相对较好的褒斜道进军关中,与魏延会师,以拿下关中。

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因为这套方案实在太冒险,成功率极低,弄不好就损失惨重、功亏一篑。关中作为曹魏夺取天下的军事重地,他不可能不重兵把守、层层布防,而且关中离曹魏都城洛阳很近,一有变动,主力援军马上赶到,进行内外夹击,这绝不是几千奇兵能够抵挡住的。另外,蜀道艰难,粮草辎重的运送极其困难,使得蜀汉兵力没有办法持久作战,同时诸葛亮的主力有可能被挡在蜀道,无法按时与魏延会师,那时魏延孤军深入,被断了后路,内外夹击就可能全军覆没。

自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战后,蜀汉一片残局,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和冒险,必须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所以诸葛亮选择走祁山道,祁山道直达陇山山脉之西的陇右地区,与关中隔着陇山,借助陇山天险而利于防守,同时翻越陇山沿着千河河谷又可直捣关中。并且祁山道相对平坦,易于行军,实在出师不利还可全身而退,退回汉中。

陇右之地,地势平坦肥沃,牧草丰茂,出产良马、适合放牧,可以发展壮大骑兵。同时那里可以大面积屯田,这样就解决了粮草运送困难的问题,不需要再从蜀地运送粮食,非常适合长期屯兵和发展,可以说是蜀汉势力走出蜀地的最佳跳板。当初秦人的祖先就是在陇右为周天子养马放牧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最后坐拥了关中之地,得到了天下。

诸葛亮选择先夺取陇右之地,然后将陇右之地作为向外扩张和发展的据点和跳板,先在陇右稳固势力后,再进一步夺取关中,然后谋取天下。诸葛亮的策略,在当时天下形势而言,可以说每一步都非常的完美、稳扎,但是奈何天意不在蜀汉。

第一次北伐出祁山,蜀汉大军势不可挡,一举拿下陇右三郡,已胜利在望,但就在这关键时刻,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的部署而丢掉了街亭这咽喉之地,使得第一次北伐失败,只得退兵。第四次北伐出祁山,诸葛亮以木牛运粮草,也是节节得胜,一直处于有利战势,但同样在关键时刻后方被奸人所乱,粮草监运不力,刘禅又听信谗言,令诸葛亮退兵,使第四次北伐也功亏一篑。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已自知时日无多,这次他没有走祁山道,而是选择了走褒斜道出斜谷口入关中,驻兵五丈原。但是司马懿坚持死守,拒不迎战,直到最后诸葛亮耗尽生命力、心力交瘁,安排好后事后,病死于五丈原,使蜀汉的北伐划上了句号。

三国演绎了一个“义”字,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义薄云天。但窃以为,最大的义在诸葛亮。他知道天意不可违,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明明洞察天意,却宁愿逆天而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生命力耗尽之时,仍不忘刘备复兴汉室的遗愿,乞愿向天借寿以完成遗愿,回报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讬孤之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当吟到这句诗,总有一股莫名的悲伤。

诸葛亮协助刘备以单薄的势力三分天下,其后又支撑起蜀汉的一盘残局,5次出征强大的曹魏,进出自由,打得曹魏疲于应付,频频败退。如果不是天意要亡蜀汉,以诸葛亮的大智慧平定天下,不过是谈笑之间。如今回望历史,空余一声嗟叹。

本文留言

作者李道真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