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大义就是符合了“仁义礼智信”。(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按: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朝名将。唐高祖李渊同母妹同安长公主之孙。早年丧父,悲伤如同成人,被赞为孝童。长大后做武官,为人清廉。他受到唐高宗的任命去巩固新疆的边防,修筑了“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加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在西突厥叛乱的时候,王方翼亲自率领大军和叛军激战。叛军大败而逃。
唐高宗执掌朝政时期,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绩作为辅政大臣,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唐高宗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在立武则天为后的问题上,高宗与辅政大臣间矛盾激化。《太平广记》中的记载也证实了武则天亲信许敬宗谋害长孙无忌及其亲信的事实。赵持满就是因此受谋反的诬陷。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掌握了大权。王方翼因为是王皇后的近亲,武则天借口将他逮捕下狱后,又将他流放到偏远的海南。王方翼在半路上忧愤而逝,时年63岁。
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都是讲了一个“义”。那么真正的“义”到底是什么呢?通过两位人物的故事能够得到启发。
一、唐代的两位“大义”之士
据《大唐新语》记载,长孙无忌遭到武则天皇后指派的礼部尚书许敬宗陷害,长孙无忌的亲属、也就是唐朝凉州长史赵持满,也受到此事牵连,被诬陷与长孙无忌一同谋反。随后,赵持满被逮捕下狱受到严刑拷问。
赵持满悲愤交加地说:“杀死我吧,我不会造假供词,和长孙无忌一同阴谋反叛是莫须有的罪名,请上奏皇上,我愿代长孙无忌领受这份罪过,而他是无辜的。”于是,赵持满被迫害死在狱中,尸体被暴晒在城西,所谓的谋反罪大恶极,没人敢去收尸。
王方翼是当时的名将,权高位重,本来这样的事大家都避之不及。王方翼却叹息道:“从前,栾布为被杀害的彭越大哭,这是他重视情谊的最大的义举;周文王下令掩埋已经朽烂的骨骸,这是当政者的最大的仁政。我若视而不见,等于跟朋友不讲义气,又蒙蔽主上的仁德,怎么能侍奉国君呢?”随后派人过去收殓赵持满的尸体,按照礼仪将他埋葬。唐高宗念王方翼的做法是侠义之举,听到这件事情后没有过于追究。
二、古人认为“义”就是符合了“仁义礼智信”
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诠释:义,即指合宜于道德的道理或行为。 “义者,宜也。”《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
所以,古人认为义就是符合了人的普世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义礼智信”。且看,赵持满坚持说真话,宁死也不诬陷别人,他坚持了一个“真”的义;王方翼不忍好人暴尸街头,他坚持了一个“善”的义;唐高宗感佩“善”的义,从而没有问罪王方翼,是坚持了正“义”。
现在人很多认为义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有难时出钱出力,不管不顾具体的事来龙去脉,只要讲义气不惜伤害无辜,已经把“义”的真实涵义理解的很狭隘了。古人却对“义”有丰富的,透彻的理解,而不是单一的尺度。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