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讲堂】药性与药味(图)


药性与药味,即药的性味,决定着中药的治疗作用。(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药性与药味,即药的性味,决定着中药的治疗作用。

一般而言,药分为寒、热两大类,如吃热性的胡椒顿感全身温暖,而吃凉的西瓜顿感全身清凉。中药金银花的微寒归为凉性,而生姜的微热归于温性,而寒热不明显,作用平和者归为平性。所以药物可用寒、热、温、凉、平来别其药性,称为“五气”。因平性药物也有偏温、偏凉之别,因此医家论药性只论“四气”。

药味有辛、甘、酸、苦、咸、淡、涩七种味道,淡附于甘,涩附于酸,因此医家论药味只论“五味”。

药物还有归经,如:杏仁、苏子走肺经,因此症见咳嗽、气喘的可以选用之;茯神、酸枣仁走心经,心悸、失眠的可以选用之。若同为热病,并非所有的寒凉药都可以用,还要区别是肺热、肝热、胃热等的不同,按药物的归经选用方可。

药物还有升、降、浮、沉之别,一般说来,药物辛、甘、温热者能升浮,酸、苦、咸、涩、寒凉者能沉降;酒炒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药物的临床运用还讲究配伍技巧,组合的使用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六种关系。一般方剂皆有君、臣、佐、使,药物配伍有禁忌,总结为十八反与十九畏。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金朝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十九畏”编成歌诀,遂广为流传,相沿至今。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八反包括: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栝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诸参(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礵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和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尚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爆莫相依。”十九畏包括: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服药要还讲忌口,如:服人参忌吃萝卜;肾炎病人忌盐;气喘、疮疖忌食鸡、鸭、鱼、蟹、虾、韭菜、蒜之类的“发食”。寒性病应服热性药,忌食生冷;热性病应服寒凉药,忌食辛辣。服滋补药忌茶,高烧病忌油。

本文留言

作者邓正梁(济德中医诊所院长)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