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争于万物 故莫能与之争(图)


《淮南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图片来源:看中国制作)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文献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于众手,内容广博,融合先秦诸子的思想。《淮南子》于20世纪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译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节译本,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为读者介绍《淮南子》中《原道》的部分内容。

[原文]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大意]镜子、明净的水与各种形体相遇时,它们并不施用智慧机巧,而事物的方、圆、曲、直等形状都无可逃避的如实照映出来。因此回音对声响的回应不是任意而为的,影子因形体而出现却不施用一点机巧,影像与形体相映照。这回音、影子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一切都显得悠然自得,无所用心。

[原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大意]人天生喜欢恬静,这是人的本性。受到外物诱惑后才动情欲的,这样本性也就受到了伤害。事物出现而使精神感应,这是人的知觉活动。人的知觉和事物相接触后,好恶、爱憎之情也就产生了。好恶、爱憎之情体现在人的行动上,而人的知觉又受到外来事物的迷惑,以致使人不能返还到人的本性,那就会使人的天性衰减。

[原文]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涌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能与之争。

[大意]所以,通达于道的人是不以人间利欲而改变天性的,即使外随物化而内心都不会丧失原有的本性。道尽管看上去似乎虚无至极,但却能满足万物之需求,时时变化却能使万物归返自身,汇集万物的归宿。

道又具备应付万物的大小长短之能力,所以当万物纷至沓来、淆乱腾涌、纷乱不已时,道都能处置有序,他都不会违背它们各自的内部规律。

因此,得道者身居上位时,民众不会感到有欺压之感,身处前列时,民众不会感到有危害之感,这样天下能归附他,奸邪之徒畏惧他。正因为他不与万物相,所以也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待续)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