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楚文化探秘:从楚王好细腰看楚国舞蹈艺术(组图)

 2014-03-26 10: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河南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锦瑟乐舞彩绘图的一部分。(网络图片)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上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企图趁机刺杀刘邦。其实,项庄席间拨剑所起之舞,就属汉代楚乐舞的一种。

在五千年中国古典舞历史上,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国舞蹈,不仅在先秦时期独树一帜,播扬风骚夸耀于东周列国,而且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楚人有信神好祀的习俗,“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由于楚人崇巫,敬畏神明,导致楚地巫风盛行。在巫术仪式中,歌舞是最主要的内容。楚舞的基本形态则可以从近代发掘出土的大量楚国文物资料看出其神韵。楚国灭亡之后,楚舞仍然是西汉舞坛的主旋律,汉代大多数宫廷舞蹈均属于楚舞体系。

据考证,甲骨文的“巫、武、舞”是同一个字,楚国舞蹈就直接起源于古代巫觋祭祀活动中的巫舞。

《国语•楚语》观射父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此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玉雕双舞女。(网络图片)

《说文解字》解释为:“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

从字形上来讲,巫上下两横代表天地,意指能够沟通天地之人,是人与神之间联系的桥梁。

由此可见,巫本义是指古代在祭祀活动中能沟通天地,以舞降神,祈求神庇佑的修炼有素之人,并不含有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遭中共破坏后人们普遍所认为的贬义。

在中国古代,“巫”是由氏族的首领兼任的。比如:传说中的大禹,不仅仅是一位善于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大巫。他因为辛劳治水,长年行走于湿滑之道,走起路来迈不开步子,只能用小碎步一点点的往前挪。大禹这种步伐久而久之被后世称为“禹步”,运用的范围很广,既是道士布法的一种步伐,也是巫觋求神的舞步。


宴乐渔猎纹壶局部纹饰。(网络图片)

自商周以来,楚国一直盛行巫舞。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中记载:“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舞实际上就是一种歌颂和赞美诸神;祭祀山川祖先,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教化百姓,涵养道德和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又分为民间乐舞和宫廷乐舞,楚国宫廷乐舞不同于民间乐舞,表现场面要宏大得多,当然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如屈原《招魂》所写:“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鬋,艳陆离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大招》所写:“二八接舞,投诗舞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另外,由于随着各国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国宫廷乐舞中也广泛地吸收或引进了中原各国各地的乐舞,成为楚国乐舞的一大特点。如《招魂》所写:“二八齐容,赵郑舞些。”“吴[俞欠]蔡讴,奏大品些。”“郑卫妖玩,来杂陈些。”《大招》所写:“代奏郑卫,鸣竽张只。”各国各地乐舞同时表演,竟到了“四上竞飞,极声变只”(《大招》)的地步。


采桑舞图(网络图片)

春秋时代,楚国宫廷乐舞总的来说又可分为文舞、武舞和优舞。

文舞又称“夏籥[xià yuè]”。在《周礼》记载为“旄舞”、“羽舞”等。旄,是指牛尾;羽,就是鸟类的羽毛。楚国的文舞一般用于宗教祭祀。《诗经•邶风》中记载卫国宫庭中的文舞“左手执籥(一种乐器,音yuè),右手秉翟”,而楚国的文舞则是秉翟执绂。

汉代桓谭《新论》说:“楚灵王信巫祝之道,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国,而灵王鼓舞自若。”楚灵王的这一“鼓舞”,就是文舞。文舞也是一种巫舞,不过楚灵王引进宫室,“躬执羽绂”, 就是说楚灵王拿着鸟羽和丝绸长带,亲自跳起舞来。楚灵王在大型舞蹈中以“羽绂”为道具,羽、绂同执而不同于中原舞蹈,可能是在传统文舞的基础上,汲取了楚国民间舞蹈的成份而形成一种新的文舞。


汉代楚乐舞(网络图片)

楚灵王不仅在宫廷中“鼓舞自若”,而且“好细腰”。 《韩非子•二柄》就有:“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的记载。唐朝杜牧的诗中也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赞叹。在中国汉画像石、壁画及古代造型艺术中存在着许多“翘袖折腰”的舞姿形象,在汉乐府中记载着“亢袖起舞,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连臂踏地”的形象描述,不禁让人浮想翩翩。

“细腰”不仅强化了人体审美观,而且也促进了楚舞中细腰、长袖的进一步发挥。楚辞《大招》中就有“小腰秀颈”、“长袂(袖)拂面”的描写。江陵马山1号楚墓所出一种有舞人动物纹样的丝织品,图样中的舞人,双双抛袖,成对而舞,突出长袖应是一种袖舞。长沙南郊黄土岭战国楚墓出土漆卮所绘舞女图,有5位女子分别坐在两个屋内,另有6位女子分两处练习舞蹈,或摇腰摆袖而舞,或拱腰握物示范,全图11位女子,皆挽髻佩饰,长袍束腰,体现出舞女要求细腰,舞姿突出长袖折腰的特点,这件漆奁生动地展现了楚国集体舞蹈的场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武舞,即“象舞”,是商周时期雅舞的一种,亦称之为大武之乐。舞时手执斧盾,内容为歌颂帝王文治武功。鸿门宴上项庄拨剑所起之舞可能就属于一种武舞。楚国的武舞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万”,舞名,“振万”,大武之乐的别称,即武舞。楚文王死后,文王之弟子元因拥立成王有功而当了令尹,执掌国政。成王之母文夫人是一位美女,而子元为了诱惑文夫人,将这种“习戎备”的武舞变为挑逗性的舞蹈。文夫人斥责其是一种违背先君惯例的乱伦之举。

优舞,即杂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戏剧小品表演的艺术形式,楚国在春秋时期亦已出现。《史记•滑稽列传》载,楚庄王时有一位倡优(乐人),叫孟,擅长于以“谈笑”的技艺进行讽刺批评。楚庄王爱马,“衣以文绣”,“啖以枣脯”,马肥病死,楚庄王要以大夫之礼厚葬,群臣劝阻,竟下令说:“敢以马谏者,罪至死。”唯独优孟不怕,“入殿门,仰天大哭”,尽情讽刺挖苦,使楚庄王顿时清醒过来,乃以普通马对待。令尹孙叔敖死后,其子穷困潦倒,优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扮成孙叔敖样子,往见楚庄王,楚庄王大惊,竟以为孙叔敖复生了。优孟于是诉说孙叔敖“妻子穷困负薪而食”,要楚庄王念及孙叔敖这位“廉吏”终生“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的高贵品质,对其后代要妥善安置。楚庄王感动,封孙叔敖子于寝丘。足见当时倡优的表演技艺是很高超的,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楚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战汉楚国丝绸画,描绘贵族的郊游情景。背景是果林和采果的工人。中间是贵族在欣赏舞蹈。由编钟和建鼓伴奏。近景是龙舟竞渡。


舞蹈纹漆奁上的习舞图。(网络图片)

无论是民间的巫舞或宫廷乐舞,它都特别讲究舞蹈者线条美、律动美。如《招魂》、《大招》多处说到“姱容修态”、“长发曼鬋”、“丰肉嫩骨”、“容则秀雅”、“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长袖拂面”、“丰肉微骨,体便娟只”,可见楚人是追求修长细腰之美的,否则舞蹈起来,是不可能达到“偃蹇”、“连蜷”的效果的。

来源:正见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