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人如何养老?最早的老人院何时建立?(图)

 2022-08-08 11: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古人有“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图为《五老图》。
古人有“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图为《五老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其实,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除了拥有“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敬老人传统美德。那您知道中国古代养老院是什么样的呢?咱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下。

南北朝时期--孤独园

养老机构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普通二年(521年)正月。

萧衍是南梁的开国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而他同时是一位因非常虔诚信奉神佛而史上有名的皇帝。

梁武帝萧衍曾下诏宣布:“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梁书・武帝本纪》)

梁武帝创设的“孤独园”,是养老院和孤儿院的合体,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养无人赡养的老年人,并且负责为收养的老年人料理后事。

唐代--悲田院

悲田院始创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由国家拨款,起初称为“病坊”,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以后改名为悲田养病坊。

此后,由于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悲田院成为国家救济机构的代称。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有一次曾对他的弟子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悲田院影响人们的力量有多大。

宋代--福田院和居养院

宋代继承了前代设立国家救济机构的作法,在京城开封设立城东和城西两个福田院,负责收养鳏寡孤独的老年人与孤儿,以及城中衣食无着的饥民。

每当严冬来临、朔风吹号、寒雪纷飞之时,也正是福田院最为忙碌的日子。

京城开封府的主管官吏,就要到大街小巷巡行,把无依无靠或流浪街头的老年人、失去双亲的儿童以及乞食街头的饥民,都一起收容到福田院中住宿。

福田院收养的人数,平时有定额的限制,但在冬天则可以额外收养。

每天由福田院负责官吏把收养人数上报中书省,由国家左藏库按规定拨给相应的钱米。

直到春回大地、天气转暖,老年人们可以自由行动时,才停止额外的收容的钱米供给。(《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恩惠》)

明朝——济养院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关系,明朝是一个社会福利比较高的时代。

朱元璋创立了三大福利机构:养济院、漏泽园和惠民药局。这三项福利的贡献就是让百姓老有所依,死有所归,病有所医。朱元璋还规定,如果城市里发现了无家可归的的流浪汉,或者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地方官员是必须要被朝廷追责的。

朱元璋还曾经在南京郊外修筑公房,好进一步安排无家可归者入住。

除此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很好。以“济养院”为例,凡是被收留的人,每月都会获得大米三斗、库布一匹。

如果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情况之下,大明朝廷针对那一些无家可归者,更会免费给予稻种、耕牛,并赐予良田十五亩。

清代——普济堂

仁德为怀、体恤臣民的大清康熙皇帝倡导,在北京设立了“普济堂”,要求各地方仿效建立。清代的普济堂有政府分发的公田,平时养老院就靠收地租维持。

普济堂管理严格,制定了详细的条规,并派专人具体管理。

江苏松江普济堂规定:收养老年贫民,视其经济状况决定供养人数和生活水平。该堂规定每年收容220名,投堂的人要年满50岁,无依无靠;凡是年力尚壮、能谋生的一概不收。

江苏的《松江府志・建置》记载普济堂的日常开支:老民每天早晚吃稀粥,中午吃干饭,每天定量是白米八合,盐、菜钱2文,午饭有蔬菜,初一、十五两日有豆腐皮等菜。

每逢端午、中秋节,各领赏钱20文。端午节后领席、扇钱34文,冬至后领柴钱14文、布袄钱100文。老民病故,给棺材、安葬钱3000文。

責任编辑: 隅芯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