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乘龙凤上天的仙人,你还见过乘鲤鱼飞上天的吗?
明代画家李在的《琴高乘鲤图》就画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关于仙人的故事,画中乘坐鲤鱼的人叫琴高,他生活的年代是战国时期。此画表现琴高辞别从弟子乘鲤而去的情景。画作设色简淡,格调爽朗明快,属明代院体风格。画作布局尤为构思精巧,琴高乘鲤背回首告别的姿态,与岸边揖手相送的弟子们顾盼呼应。画中波涛汹汹,狂风乍起,云雾迷漫,用以泻染仙人遁逸时的神秘氛围。画中人物的情态生动,线描劲拔调畅,山石和树木的画法,融和了宋代郭熙的细润和马远的刚健。
李在(?—1431年),字以政,福建莆田人。早年就读梅峰书院,官云南知县。擅长山水画,兼得南北宋遗风。[与明代大画家戴进同时期,“自戴文进以下一人而已。”[宣德年间至北京,入画院。成化四年(1468年),日本画僧雪舟随使团来到中国,曾向李在学习破墨与设色等法。《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李在的画技叹为观止,曾写长诗《二郎搜山图歌》。
《列仙传》载:琴高为战国时赵国人,善鼓琴,曾为宋康王舍人,有长生之术,后遁入涿水中取龙子,临行与诸弟子约期相见,嘱在河旁设祠堂,结齐等候他复出。届时,琴高果然乘赤鲁(锦鲤)从水中出,留一月余,又乘鲁入水。《列仙传》是专门记载神仙的传记,在里面,琴高善鼓琴,有长生之术。
“琴高乘鲤”被在中国历代都被作为咏仙术的典故。相传战国时,赵国有个名叫高的人,因为他的琴弹得很好,人们便称他为琴高。琴高曾经做过宋康王的门客,为宋康王操琴。宋康王死后,他便到全国各地漫游,传受道家的长生不老仙术,许多人纷纷拜在他的门下。他在冀州和涿郡一带漫游了二百多年,收了几百名弟子。有一天,琴高向众弟子告别外出,弟子们问他去干什么,琴高说:“我要到涿水中去捉一条龙子作自己的坐骑。”
一个弟子问:“龙子是什么,是龙的子孙吗?”。“龙子是赤色的鲤鱼,它如果跳过龙门,就成为龙了。你们在我去后,都要斋戒沐浴,等候在涿水旁,并给我造好一座生祠,等我乘鲤回来。”琴高说完,去来到涿水岸边,纵身跳进了水里。他的弟子们便按照他的吩咐,在涿水旁建造了一座“琴高祠”,虔诚地等待琴高回来。他们等了不知道多少天,只听河水“哗”的一声响,便看到琴高乘着一尾赤色的鲤鱼,钻出了水面,迳直向岸边的生祠飞去。
进了祠堂,琴高端坐在接受供奉的位置上,接受众弟子的参拜。没过几天,这件事便传开了,每天从各地都有大批的人赶来看。这样过了一个月,一天清晨,琴高又乘着赤色鲤鱼,飞入了涿水,从此再也没回祠里。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引用过“琴高乘鲤”的故事,如唐代岑参写“愿得随琴高,骑鱼向云烟”;李白有“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冰夷”之句;李商隐也有“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的诗句;王安石的“初学水仙骑赤鲤,竟寻山鬼从文狸”等,此类作品不胜枚举。
古代的鱼文化隐喻也相当丰富,一般鱼都是象征着吉祥富裕、年年有余,很早的时候,鲤鱼就受到重视。孔子的夫人生儿子的时候,还有人送来鲤鱼来表示祝贺,可见鲤鱼的吉祥寓意,以至于孔子还将儿子取名为鲤,表字伯鱼。《诗经》中有把鲤鱼和鲂鱼作为齐姜宋女的比喻,“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中国古代是半神文化,修仙和祥瑞之物历来被用在各种绘画,诗词歌赋和文艺作品上,使仙迹及修炼文化长久地流传下去,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魅力。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