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笑堂竹荘画传》柳宗元像(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图)
唐朝诗人柳宗元(773年—819年)有篇游记,名为《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因为“八司马事件”而被贬至永州期间所创作的《永州八记》这八篇散文之一。据悉,这一篇散文中,涉及了我们一般思维所无法理解的道理。
什么意思呢?《小石潭记》这一篇散文所记录的,除了柳宗元自己在永州闲暇时游览所见,还包括了什么特殊事件吗?其实,这里要谈的,是一般人常言的“水至清则无鱼”。也就是说:柳宗元看见的,竟然是清澈见底的水里,自由自在的鱼。
《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析《小石潭记》
柳宗元所见到的这个小石潭,其实是一般人见不到的,是在无路的地方所存在的。而且是非常美妙的地方。“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是诗人通过伐竹而得。“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诗人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这声音恐怕不是一般的物件所可以奏出的吧。“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一整块石头做潭底,如果是人为的景观,应该是非常的奢华了,但在大自然中,却很常见。
“水至清则无鱼”这一句话,大家都知道这是很常见的道理。正因为水太清澈了,而鱼类会因为没有营养而无法生存。可是,在这里却呈现另外一种景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非常奇妙的是,这里只有鱼类,并无其它,就如同是悬在空中一样,它们又是怎么生存的呢?
鱼类可以生存,人类为什么不能存在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诗人感觉此地过分的清冷,而不得不赶紧离开。其实这个道理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也有提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东坡为什么会认为嫦娥待的地方寒冷呢?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高境界有高境界的标准,达不到标准是无法在那里生存的。
柳宗元无法待在小石潭附近,是因为那里是干净的、纯洁美好的,就像是人世间的鱼无法在清水中生存一样。
将柳宗元所去的地方,说成是仙境是有道理的。因为那里并非人类可以生存的,是美好的境界。前段时间有文章记载自己看到的神仙世界,就如柳宗元所描绘的一样,水都是清澈见底的,透明的。一切都是干净美好的。如此看来,的的确确是“仙境”无疑。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