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有多难?答案就在李克强的报告里(图)
凸显地方财政的紧张程度,也影响经济发展。(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2年3月6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GDP增长等经济目标,同时涉及财政赤字率及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等。这凸显地方财政的紧张程度,也影响经济发展。
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凸显地方财政紧张
3月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另外,李克强称,重点工作是财政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规模近9.8万亿元;政府投资方面,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高达9.8万亿元,这凸显地方政府财政的紧张程度,近年来,地方政府由于贪腐、巧立名目花钱等因素,导致财政不足的问题一直都比较严重。每年仅有上海等8个省市财政自给率能超过50%,其余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都在50%以下。
《看中国》特约评论员唐新元指出,“财政自给率”,俗话说是衡量一个地方“占中央政府便宜”的指标,是用“一般预算收入”除以当年“一般预算支出”获得的比值。中国的财政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税制度。中央一般会拿走超过中央政府实际需求的税收,然后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来控制地方政府,每个省市都会获得返还,但是获得的返还资金多少不同。
“天钧政经”研究员宋维骏指出,财权上收,事权下放,是最近十年来中央和地方矛盾的焦点。中央政府掌控七成的财权,而地方政府恰恰相反,活干的多,钱却越来越少。地方政府的收支都严重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中央看哪个省市财政困难,都会拨款过去,哪个地方的官员经常到北京和财政部、发改委等官员拉关系,就会获得比较多的拨款。
东部某市财政部门的官员对《经济观察报》透露,一般预算收入在中国大多数的市、县、区仅用来发放工资,土地收入才是地方政府其它方面支出的重要资金来源,土地收入的下滑对地方财政影响巨大,因其在总收入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这也就形成了土地财政的说法。”
土地收入被列为政府性基金预算,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它不但能解决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缺口,土地出让收入还需要填补地方政府的各个缺口,比如社保基金的缺口、农村的刚性支出。此外,土地收入也是专项债的重要还款来源。能够作为专项债券偿还来源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91%左右。
近年土地市场冷却,房地产开发商由于债务等原因,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拍卖热情不高,因此地方政府财政也受到影响。
中国财政部长透露今年财政还得过“紧日子”
土地收入下降明显会带来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难以为继。这也意味着,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将重整,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上述财政官员表示,土地收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非常重要,现在不少地方的税收和非税加起来只能保证基本运转,甚至有些地方连保运转都很困难。所有做事情的钱都需要指望土地出让金,有些困难的区县发工资都要依靠一部分土地出让金。
中国财政部长刘昆2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场记者会上表示,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刘昆在回答提问时说,政府的日子现在是“越过越紧”了,中央本级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今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把能省的钱省下来,保障机关运行等刚性急需支出。
刘昆坦承,经济增速减缓减少了财政收入,因此靠扩大支出来提振经济的做法出现了困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此前发布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1)》,对十四五时期财政收支进行预测,未来几年财政缺口规模将扩大趋势。预计到2025年,财政缺口将达10.7万亿元。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