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些症状当心是大肠癌 早期治疗预后佳(组图)
大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如有腹胀、腹痛的问题时表示肿瘤已经很大。(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大肠的长度大约在150~170公分之间,其中直肠虽然只占大肠长度的10%,但发生癌症的机率却占了将近一半,所以特别把直肠癌标示出来,称为大肠直肠癌。其他如乙状结肠的发生率约占16~20%,降结肠约10%,其余20~30%则分布于横结肠或升结肠的位置。
当有下列情形时,就要注意大肠癌的可能性:
1、大便带血,颜色可能为鲜红或暗褐色。
2、大便习惯改变,可能有便秘及腹泻交替出现,大便解不干净的感觉,或是里急后重,亦即有便意却排不出来,或大便形状较以前细小,如铅笔般的情形。
3、常常腹胀、腹痛,这表示肿瘤已长大至阻塞肠腔。
4、贫血症状,如头晕、走路会喘。
5、腹部肿块。
6、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7、持续性疲劳。
一般而言,当肿瘤进展至肝、肺的转移,或腹腔内局部器官侵犯时,则会有体重减轻、恶病体质,或局部可触摸到肿块。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恣食肥甘,痰热蕴结,瘀于大肠;或因外邪内干,注于大肠;或忧思七情郁结,滞于大肠。
中医类似于大肠癌的记载,散见于“肠覃”“脏毒”“积聚”“肠癖”及“肠风”等疾病中。清朝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所谓的翻花起肛:“溃久不敛,必至翻花起肛坚硬”,相当于末端直肠癌。
《诸病源候论》则称直肠癌为脏毒:“脏毒,专由大肠血热,或平素喜吃辛燥煎烤之物而成病也,生在肛门内大肠尽处,往往溃烂至肛门外,治法大约与肠痈相仿,而主药必以忍冬藤、麦冬为主,并多加地榆、蒲黄庶几有瘳。”提出了肠癌的清热解毒治则。
由于大肠癌前期,亦即零期、第一期的治愈率高达95%,是所有消化道癌症中,预后最好的一种。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能免除大肠癌的威胁。
大肠癌的中医疗法
从四十岁至四十五岁开始,大肠癌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因此大肠癌的筛检对象应为五十岁以上的民众,只要每年采集粪便做潜血反应检查,若呈阳性反应就做大肠镜检查。
罹患家族性大肠瘜肉症的家族成员,在青春期之后就可能逐渐出现瘜肉,且不论发病年龄,到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时即陆续癌化,其癌变率超过90%。不论是否属于遗传性原因,大肠直肠瘜肉可以说是大肠癌最主要的潜在危机。而瘜肉切除的病人比未切除者,可减少78~90%大肠癌发生的机率。
此外,长期的慢性全大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特别是十年以上的,也必须定期检查以早期发现癌变的黏膜细胞。
大肠癌的筛检方法通常有四种:
1、肛门指检:手伸到肛门里面查看有无肿块。
2、粪便潜血反应检查:肉眼看不到的称为潜血,如果检查是阳性,即应做进一步的检查。
3、软式乙状结肠镜检:可检查到离肛门口60~80公分的范围,而大部分的大肠癌会发生在这里。
4、大肠镜检:最准确而且最详细,涵盖的范围也最广。此外,也必须抽血定量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其为肿瘤侵犯程度的指标。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恣食肥甘,痰热蕴结,瘀于大肠。(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形成,多由寒温失节,外邪入侵,客于肠道,或恣食肥腻厚味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湿热邪毒流注大肠;或忧思抑郁而致气机不畅,湿热邪毒乘虚而入,浸注肠道,淤滞凝结而成。
大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可根据其病机特点,用健脾理气除湿的方法治疗,如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可以增强抵抗力,又有延缓癌变过程的作用。
到了中期,正是癌细胞迅速发展的阶段,正气尚未大衰,邪气正盛,表现为湿热瘀毒所致的种种症候,如腹痛腹胀、腹部肿块、腹泻、里急后重、便有脓血黏液、食欲不振,可用白头翁汤合地榆槐角汤加减来清泻湿热、化瘀导滞。
一旦进入晚期,正气衰败而邪气又实,湿热瘀毒久结下焦,肝肾受损,湿热伤阴,瘀阻血络,尤其手术、化疗或电疗之后阴虚尤为显著,症见消瘦、头晕目眩、腰疼膝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便干尿赤,此时宜以知柏地黄汤加减来滋养肝肾。
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副教授、台湾台中市叶慧昌中医诊所院长,本文经作者授权刊载,转载本文请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