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成推销员招揽外资入华 请君入瓮?(图)
习近平当局急需外资进入中国为经济“输血”。(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已经2022年了,习近平囊中羞涩的情况还没有缓解,对内部料将继续以监管和反垄断的名义,让大型企业和富裕人士帮助“共同富裕”。对外部则恐吓以及拉拢,尤其急需外资进入中国为经济“输血”。
自从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发以后,作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和往年一样,以视频方式参加国际会议。1月17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演讲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他还警告说,大国之间的全球对抗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习近平话锋一转,变成了推销员,声称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而且欢迎各种资本在中国合法依规经营,为中国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习近平说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下面举两个例子,看看内资和外资在中国的待遇。
先说内资方面,去年内蒙古倒查20年的官场腐败案不断被官媒披露出来,同时被外界关注的还有内蒙古的经济情况。同时,作为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样本,也凸显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弊病不去,经济难有起色。
这个弊病就是营商环境的不断恶化,尤其民营企业成为待宰羔羊。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承诺给民营企业提供了宽松的条件和环境。然而,一些企业投入巨资开始运营后,地方政府却往往以各种理由变脸甚至翻脸,原来的承诺成了空头支票,一些企业陷入困局。
2005年,锡林郭勒盟有一家新成立民营企业,西乌珠穆沁旗意隆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意隆公司)。之后这个公司就开始投资,除了2009年获得59公顷国有土地使用权外,其余用地手续一直在办理过程中。
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心知肚明,采取了“边申请、边开发、边处罚、边整改”的措施,意隆公司为此累计缴纳罚款5785万元人民币。至今已经有16年的时间,公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当地政府找了个借口,让意隆公司停产。公司负责人被关押了几个月,公司银行账户冻结。
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对企业家也是如此。上面的例子不是个案,薄熙来在重庆唱红打黑的时候,很多的企业家被以涉及黑社会的名义抓捕。可能有人说那都多少年的事情了,那么咱们再说一说最近的事件,河北民营企业大午集团的创始人孙大午已经被官方重判。
孙大午是中国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靠养鸡和养猪起家。他1985年创立大午集团,大午集团涉及种植、养殖、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因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等八个罪名,去年被中国河北高碑店市法院宣判18年有期徒刑。
中共对内资凶狠,对外资会好些?也是不行的,已经有大量的外商离开中国去其它国家投资。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讲席教授谢田对《看中国》表示,“很多台商,国际商家,国际产业链整体在离开中国。特别是一些台商,在中国做生意被中共地方官员胁迫,只能忍气吞声。我曾经在台湾大学演讲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台商老板,他有非常大的公司。他跟我说,他们在中国确实好像是赚了很多钱,但赚的都是人民币,没办法把这些钱拿出来换成美元,或者换成新台币拿回台湾,这是非常苦恼的一个事情,中共只能允许存人民币,要求他们继续在中国大陆投资.....这些商家离开中国以后,中国出口的势头就会降下来。”
中共对于资本和企业家的套路是:养、套、杀,先用各种方式把资本招揽过来,然后提供土地、优惠的信贷和低廉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稳住资本,最后等到没有利用价值了就打到。从中共建政到现在,都是这些套路。对于中共来说,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把可割可弃的“韭菜”。远的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的案例,近的有安邦集团、海航集团被中共按倒在地放血,阿里巴巴集团等大型企业去年也被中共一刀一刀的“割肉”。
1月13日,中共官媒《经济日报》发布题为“过紧日子重在落实,不能只喊口号”的文章,明示各地政府部门:要当好“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同时要打好“铁算盘”。
官媒一语道破习近平当局现在的窘境:囊中羞涩。
从中共体制潜规则上来讲,2022年应该是习近平准备退休养老之年。但是,习近平偏偏试图在今年秋天的中共20大连任,一个普遍观点认为,习近平必须继续执政,以防他下台后被那些自己重击的政治对手报复。
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资金的,特别是想让作为“枪杆子”的军队和“刀把子”的政法系统服从,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现在中国经济衰退迹象明显,依靠着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获得的资金支撑着,所以,资金入华,需要三思而后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