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的白宫罗斯福厅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虚拟峰会。(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图MANDEL NGAN)
【看中国2021年12月19日讯】(看中国记者成容编译/综合)分析人士认为,本月与国防预算增长同时进行的中美军事对话,揭示了美国总统拜登对华政策的一个关键部分:一边谈判一边备战。
据《美国之音》12月19日报导,美国参议院周三(15日)投票通过了《国防授权法案》(NDAA),该法案授权了77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比拜登要求的多出250亿美元,其中包括71亿美元用于旨在遏制中国扩张的《太平洋威慑倡议》(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
而从周二(14日)到周四(16日),来自美国印太司令部、海军和空军的代表与中共海军和空军的同行进行了虚拟会谈,讨论如何在亚洲有争议的水道中保持安全。
位于马尼拉大都会(Metro Manila)的亚太进步之路基金会(Asia-Pacific Pathways to Progress Foundation)研究员拉贝纳(Aaron Rabena)说:“美国军方,他们做他们必须做的事情,比如在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但他们也确保有护栏,他们继续保持与中国人的沟通渠道畅通。”
华盛顿在2019年,将军舰通过南中国海的次数增加到每年10次,2020年重复了这一数字。美国官员将这些航行描述为“航行自由行动”。
中国和美国正处于学者们所描述的“大国竞争”中,华盛顿特别针对对方在中国东海和南海的扩张,而美国将附近国家视为地缘政治盟友。分析人士说,拜登将继续进行这种竞争,但希望能阻止任何暴力冲突。
在加强国防的同时进行谈判
15日通过的《国防授权法案》,包括一项国会支持台湾防务的声明,以及禁止国防部采购用来自中国动荡和大部分为穆斯林的新疆地区的强迫劳动生产的商品。该法案现在需要拜登的签署。
美国印太司令部在一份声明中说,军事会谈是一个始于1998年的过程,其目的是减少风险并改善空中和海上的“行动安全”。周五(17日)的声明说,美国和中国官员讨论了这次坚持“专业精神”并审查了“与安全有关的事件”。
中国将350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的南中国海称为自己的海域,与军事上较弱的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和越南的主张发生冲突。美国军舰也在台湾海峡航行,这是对中共的警告,不要攻击这个中共声称是自己的自治岛屿。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下属的亚洲海上透明度倡议(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主任格波林(Gregory Poling)说,危机管理,如“船对船协议”和工作热线,是美国军方对中国的首要任务。
波林说:“在外交领域甚至经济领域出现紧张局势是可以的,但没有人希望它走出所谓的灰色地带,进入公开冲突。”
双管齐下的对华战略
11月中旬,拜登与习近平进行首次视频峰会,拜登表示,会谈是其政策的一部分。这样的高层对话,在前总统川普任期的后期被中断。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事件是一个突破口,可能会慢慢导致就更重要的问题进行会谈,这些问题自2017年以来在贸易、领事事务和地缘政治分歧方面阻碍了中美关系。
根据白宫的一份声明,美国总统在与习近平的交谈中,“强调了管理战略风险的重要性”,但同时强调了美国将继续坚持其利益和价值观。
拉贝纳说,拜登正在寻求一种“与中国进行一种可管理的竞争”,
学者们认为,上周军事会谈的成功可能取决于接下来的内容。拉贝纳说,例如,如果美国政府在航行自由演习和与台湾的军事接触方面有所收敛,北京和华盛顿可能在12月14日至16日的会谈中达成了“共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海事安全研究员科赫(Collin Koh)说,后续会谈和最终的“建立信任措施”,将表明拜登-习近平的峰会产生了影响。
但是,根据国防部2021年中期的声明,华盛顿的《太平洋威慑倡议》称中国是美军的“头号步步紧逼的挑战”,并称2022年的预算“将用于发展和采购支持联合部队杀伤力的防御能力,特别是在被拒绝的环境中提供可生存的打击和对峙能力”,
科赫说:“鉴于仍有一些紧迫的问题继续困扰着双边关系,我相信中国人和美国人可能都觉得有必要在这个层面上继续对话。”
中国国营媒体对本周的美中会谈保持沉默,但中国共产党拥有的《中国日报》新闻网站一年前曾抨击《太平洋威慑倡议》是其他亚洲国家的负担,而不是“对中国的强烈信号”。
但是,一年后,中共喉舌《人民日报》称,美国加紧编织围堵中国“军事网”,并表示, 美军发布的“全球态势评估”报告显示,印太地区是美军部署的优先地区。华盛顿的一个突出动作是,强化在关岛与澳大利亚的军事存在。
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美军方的有关报告充分暴露了美方将印太军事化,不遗余力围堵、遏制中国的真实意图。”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