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图片来源:志清/看中国)
有这么一句话:“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而实际上,就在善恶一念间,人的命运已经发生改变,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晚清民国有一位奇人,名叫魏戫,字铁珊,号匏公、龙藏居士等,浙江山阴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中举人,曾任两广总督谭钟霖文案,后赴北京。1906年移居天津。辛亥革命后,隐居不仕。1927年病故。
魏戫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这个人不仅“博通史籍,无所不览,能为唐中晚诗、宋明文及制艺,尤工倚声,长短调及南北曲皆精善”,而且善书法,其“法北魏,能以龙藏寺体作小楷,如半黍大,于大小篆籀隶字钟鼎又咸擅之”,他撰写的魏碑在京津地区享誉一时,曾一度与碑派宗师李瑞清齐名。
如此有才气之人,为人也是十分有趣。魏戫十分健谈,喜好饮酒,对于占卜杂技无不通晓,还擅长弹古筝、琵琶,拉胡琴、吹笛子,会唱昆曲等。
年少时,魏戫在与父亲游历广东广西一带时,遇到一位异人教给他拳法,因此他的武艺也很高强,十几岁就以拳术闻名,并好任侠使气,有“神勇名”,最擅长七节鞭和壁虎功。
在广东金田时,身负异技的魏戫因为轻松跃上两丈高楼,而被当地豪客奉为首领。一天,因为在市井中帮人打架,被人告到其父那里,其父大怒,严厉地斥责他。魏戫跪在父亲面前,自断一指,并发誓不再任性妄为。自此开始读书,准备应试。
1882年,他从两广返回浙江准备参加秋试。彼时他的岳父陈鹿笙驻守在湖州,魏戫遂前去探望。湖州郡有个叫广文的人,善相面。陈鹿笙就请他看看女婿的文章,并给女婿相相面,看是否能考中。
广文相看后说:“大人的女婿面相不如文章,要防止有飞来横祸。要劝他收敛个性。至于科举是没有希望的。”果然,当年秋试,魏戫落第。
心灰意冷的魏戫只好又回到了南方,这次来到了桂林。在桂林期间,他放浪形骸,常常喝酒解闷。有一名姓戚的老妇人看不惯魏戫,屡次将他的短处告诉他人,魏戫十分恼怒。一天,他拿着火药趁着黑夜前往老妇人家,打算将她家的房子烧毁。
戚老妇人家临江而居,周围的邻居都是用木板搭建的贫苦人家。魏戫看罢,叹道:“老妇人虽然可恶,但那些无知的百姓又有何罪?我不忍玉石俱焚。”不过,虽然做了这样的决定,他还是决定当面告诉戚老妇人。
他叩开戚老妇人家的大门,让她看自己手中的火药,并把自己原本的打算和现在的决定告诉了她。戚老妇人深感惭愧,当面向其谢罪。此事就此作罢。
1885年,魏戫再度回到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恰好广文送考生来到杭州,再次给魏戫相面。广文面有惊讶之色,说道:“你的面相已经改了,不仅横祸消除,而且将中举。你究竟做了什么善事?”魏戫便将自己一念不烧贫户房子之事告诉了广文。
广文听罢,说:“这一念保全了不少生命,你的命才改变的啊。”
当年,魏戫果然中了举人。他从此后也开始收敛张扬的个性,活了60多岁。
民国时期,北洋政要曹汝霖与魏戫交好,两人常在一家名为菜根香的酒肆中对饮。曹父去世后,曹汝霖请魏戫为父亲书写墓志铭,曹汝霖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他“能文能武,技术工夫,亦臻上乘,亦奇人也”。
这真是“一念之恶而戾气随之,一念之善戾气销而善气应之”,其感召快于影响。对于神明,人怎么不应心存敬畏?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