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宋代中国的外国人(图)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宋朝,北宋张择端绘。(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公元1271年,在中国是宋度宗咸淳七年,一位叫做雅各的意大利商人通过水路,来到了南宋的港口城市泉州。他发现,十三世纪的泉州就是一个超级繁荣的国际大都会:

“在刺桐(即泉州),人们可以见到来自阿拉贡(Aragon)或威尼斯、亚历山大里亚(Alessandria)、佛兰芒的布鲁格(Bruge)等地的商人,还有黑人商人以及英国商人。……在城里,人们还可以听到一百种不同的口音,到那里的人中有许多来自别的国家,因此,蛮子人(指南宋人)中也有精通法兰克语和萨拉森语的人。确实,城里有很多种基督教徒,有些教徒还布道反对犹太人;除此之外,还有萨拉森人、犹太人和许多其他有自己寺庙、屋舍的教徒,每一种人都待在城内各自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有为每一种人开的旅馆,我们船队的基督教徒和萨拉森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住所。”

雅各的这段描述,正好用来给两首描写泉州港繁忙景象的宋元诗歌作注脚:“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

用“涨海声中万国商”、“缠头赤脚半蕃商”的诗句来形容宋元时期的另一个中国港口城市——广州,也很是贴切。

1322年(元代至治二年),又有一名叫鄂多立克的意大利旅行家到访广州。他看到,“该城有数量极庞大的船只,以致有人视为不足信。确实,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一城市的船只多。”这些船只,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

另一名1341年到达广州的阿拉伯旅游家伊本・白图泰也描述说:“秦克兰城(即广州)者,世界大城中之一也。市场优美,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其间最大者,莫过于陶瓷物。由此,商人转运瓷器到中国各省及印度、夜门。”

在十三、十四世纪(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始发港口,泉州与广州都是中国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说泉州与广州是国际大都市,不仅仅因为这里海外贸易发达,更重要的标志是,这两个港口城市都形成了“华蕃杂居”的格局,恰如十九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滩。宋人祝穆在他的《方舆胜览》中记述说:“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玻璃、玛瑙、异香、胡椒之属。”

一位宋朝的广南东路转运使也观察到:“每年多有蕃客带妻儿过广州居住。”蕃人自称这是“住唐”:“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住唐的蕃客一般都被安排在“蕃坊”侨居。

对于生活在广州的宋人来说,他们平日里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未必比今天的你我要少。宋朝的广州人习惯将蕃妇称为“菩萨蛮”;许多广州富人还喜欢养黑人为仆人:“广中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言语嗜欲不通,性淳不逃徙,亦谓之野人。色黑如墨,唇红齿白,髪鬈而黄。”正如今日的香港人喜欢雇佣菲律宾保姆一样。

广州的“蕃坊”、泉州的“蕃人巷”,都是蕃客聚居的社区,蕃人巷在泉州城南一带,蕃坊在广州城西。蕃坊(蕃人巷)设蕃长一名,负责管理蕃坊公务。如“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蕃长的正式官名叫“统察蕃长公事”、“都蕃长司公事”,由蕃人担任,但必须经过宋政府的批准与任命。

宋神宗熙宁年间,“大食勿巡国进奉使辛押阤罗辞归番,特赐白马一匹,鞍辔一副。所乞统察蕃长公事,令广州相度”。辛押阤罗是一位阿拉伯商人,也是广州蕃坊的蕃长,“居广州数十年矣,家资数百万缗”。熙宁五年六月,他将归国,临行前他向宋政府推荐了继任蕃长的人选,朝廷“令广州相度”。这一历史记载说明,蕃长的任命权掌握在宋朝政府手里。这是宋朝蕃坊不同于晚清租界的地方。

本文留言

作者吴钩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