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苏轼模仿王安石写七绝 难分高下?(图)

 2021-10-04 10:2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苏轼的《题西林壁》写在1084年
苏轼的《题西林壁》写在1084年(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你有没有觉得与之前我们读到过的另外一首诗,在句式上的感觉很像呢?有的人会恍然大悟,“你说的是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的,正是苏轼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另一首,则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峯》。

这两首诗作是这样的。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登飞来峯》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个非常类似的句式,其实比较起来是很有意思的。它们在语气上,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不识”与“不畏”,“只缘”与“自缘”,这两处音节上的区别使得《登飞来峯》读起来比《题西林壁》更加来的坚决有力。

据说王安石写《登飞来峯》的时候正当三十岁,正是其政治抱负有待展开的时候,而苏东坡写《题西林壁》时已是年近五十,已饱经人生起伏,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语气上来说,就是一位有阅历的长者带着感慨,在循循善诱地教导后生;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则是青年人带着不畏不惧的自信。

诗歌是诗人意绪在笔端的延伸,同样的哲理诗,因为诗人年纪、境遇的不同,即便句式相类,气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苏轼的《题西林壁》写在1084年,王安石的《登飞来峯》写在1050年,要不是早了34年,我真的要以为王安石的《登飞来峯》是对苏轼的回应了。

苏轼说“不是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讲了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而王安石好像是在回答苏轼,你在山里当然看不清楚了,想要跳出现实的障壁,当然要登上最高的山峯了。

古诗中的“浮云”常常指奸臣,“日”常常指君主,浮云遮住太阳,可能指奸臣蒙蔽了君主。

不过看王安石这首诗,我倒是觉得不能这么机械,王安石这首诗应该有更高的哲学含义,而不仅仅是说不怕奸臣蒙蔽君主。

对比杜甫、王之涣、王安石的三首诗,主题十分类似,但又有细微的差别。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在“小”,是一种登上绝顶,藐视万物的豪情,是属于年轻人的壮志。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点是“上”,也就是攀登的过程,主要讲人生要努力奋斗。

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讲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次,是人经历攀登与奋斗,达到更高人生境界后,能看穿名利欲念纠缠的一种通达的境界。

苏轼的诗,除了让我们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还能读懂他的豁达,但要学习他的心境,恐还得凭借个人良好的修为。古今相比,我们难得圣人的意境,也没有足够的阅历,但不妨闲时读读苏轼作品,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新的体悟。也许不经年我们也能理解苏轼的超然洒脱,有一日或将能学会苏东坡的“吟啸徐行”。

責任编辑: 衍淡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