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和“内循环”的真实含义……(图)

【看中国2021年7月7日讯】上世纪中期,美苏之间的冷战是什么?

当代很多国家通过出口来发展本国经济,源于自身的内部市场不成熟(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需要借助欧美的消费市场来培育本国的工业体系、信息数字经济体系的发展,进而积累自己的财富以壮大自身的国力——这实际是借力的过程。

而前苏联也是如此,以石油出口的方式完成与欧美市场的对接。

原则上,通过军备竞赛不断扩大老大哥的财政支出,同时与苏联进行产业链脱钩以制约其经济发展(打断它的财富形成路径)就可以达到目的,最终让苏联的财政和货币体系崩溃,实现不战而胜。

苏联的出口商品比较特别,主要是石油。前苏联本质上就是个加油站,主要“客户”是欧洲。而石油是经济的血液,一旦脱钩就是欧洲与苏联同归于尽的局面,这肯定是无法接受的。这实际是美苏对抗时期欧美世界面临的核心问题——欧美(通过苏联的出口)向苏联输入了财富,苏联用这些财富武装自己回头打击欧美。然后你再看看现在的北溪二号管线,欧美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是内心踹踹,欧洲即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又担心一个壮大的俄罗斯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前苏联时期也是如此。所以也就知道为何欧洲一马当先地发展新能源,因为没有新能源就摆脱不了目前的窘境。

因此,欧美社会只能在不断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的同时,通过资本和技术封锁等手段限制苏联石油产业的发展,在整个六七十年代欧美并没有对抗苏联的好办法。

前苏联紧抓欧洲之“卵”,用欧洲的钱发展军事,欧美束手无策。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价格暴涨,看似是前苏联的盛宴,但也构建了前苏联的坟墓。

石油价格暴涨,让勘探投资空前繁荣,意味着众多新发现的油田将投产。到八十年代前期,新增产能大量投入到市场,再加上经济危机压制了需求,导致1985年的油价暴跌,这严重打击了苏联的出口收入,摧毁了苏联的国际收支平衡,导致包括食品在内的进口无法满足,通胀不断恶化摧毁了苏联的财政收支平衡,苏联只能走上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道路。1971至1985年,苏联卢布年均发行量为33亿卢布,1986年为39亿卢布,1987年近60亿卢布,1988至1990年为188亿卢布,1991年为1276亿卢布。此时它不得不通过印钞购买财政赤字以维持帝国的运转,不断加印钞票推动通胀和财政赤字的螺旋式上升,让苏联的财政和货币体系崩溃。当卢布彻底失去信用后,苏联就无法维系与华约和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甚至都无法指挥庞大的军事体系,最终让苏联内部四分五裂,也让欧美实现了不战而胜。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不仅不会因苏联能源的断供(强行脱钩必然断供)而遭受损失,甚至还因为低油价而受益,这是美苏对抗中真正的精髓。

今天的世界,大国之间“脱钩”(包括美国两届政府发动的关税战、科技脱钩以及正在酝酿的经济北约等,都是为脱钩服务的)、“内循环”(意味着要自力更生构建内部市场)已经是热门词汇。这里希望解开的就是这两个词汇的真实含义,这就是大国之间的隐秘战争!

本文留言

作者如松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