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骗局”主谋如何策画2兆元的诈骗案?(图)


“庞氏骗局”主谋如何策画2兆元的诈骗案?(图片来源:Adobestock)

庞氏骗局”主谋马多夫过世!他如何策画2兆元的诈骗案、并吸引许多人跟随?

编按:策画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的主谋马多夫(Bernard Madoff),2021年4月14日在美国牢狱中辞世。曾是华尔街金融钜头的他,曾以投资为名吸取资金,执行长达20年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手法类似台湾人常说的“老鼠会”,不断招募新会员,透过新会员所缴的本金来支付旧会员的利息,因此累积越来越多债务。骗局在2008年金融海啸时被戳破,帐面损失高达650亿美元(约台币2兆元)、3.7万名投资者被坑杀,甚至有人因为倾家荡产而自尽。

是什么心态,让马多夫宁愿赌上一切风险,也要主导这样的骗局?人们究竟为什么会一窝蜂地跟随马多夫?

庞氏骗子

现在我们来看伯纳.马多夫(Bernard Madoff)的例子。他的罪行人尽皆知。在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后,马多夫堪称是最恶名昭彰的“庞氏骗子”。他在骗局踢爆前已经诈骗投资人长达20年。讽刺的是,事件发生在古普塔的丑闻刚曝光几周之后。

早在丑闻让马多夫出名之前,他可是一位十分成功、受到认可的生意人。

马多夫是配对股市买卖双方的造市者(market maker),而且干得有声有色。1992年,《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如此描述马多夫创办的造市企业:

他打造一家获利超高的证券公司:伯纳.马多夫投资证券公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吸取庞大的股票交易量。马多夫的公司每天在场外进行的电子交易量平均大约七亿四千万美元,相当于纽约证交所9%的交易量。马多夫的公司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廉价的执行交易,全因为它花钱请其他经纪公司以一股一美分的价格执行客户的订单,它就可以赚取大多数股票交易过程中买卖之间的利差。

这不是新闻记者针对一个还没被踢爆的诈欺案做出的错误描述,马多夫的造市业务完全是合法生意。一名离职员工说,马多夫公司的造市团队每年贡献的营收介于2500万至5000万美元之间。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伯纳.马多夫的合法、非诈欺业务都称得上是空前成功,让他合法的累积庞大的财富。

然而,欺诈就是诈欺。我们应该当着古普塔和马多夫的面提出的问题是,为何明明已经是亿万富翁了,怎么还会宁可赌上一切风险也要赚更多钱?为了活下去而犯罪是一回事。一名尼日利亚诈骗艺术家对《纽约时报》说,他伤害别人会充满罪恶感,但“贫穷会让你感觉不到痛苦”。

古普塔和马多夫的作为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已经要什么有什么:难以想像的财富、声望、权力、自由。但他们弃这一切于不顾,只因为一心渴求要得到更多。他们毫无满足感。

有限资讯与高风险会影响财务决策

现在,请想想同一套有限资讯与高风险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财务决定。

为何众人听信电视节目中几乎没有成功纪录的投资评论员提供的建议?部分原因是投资的风险非常高。挑对几支股票就能不费太多力气致富。如果某个人的预言有1%的机率可能成真,而且一旦成真就会改变你的人生,听听他怎么说也不算疯狂吧。仅仅是以防万一。

财务观点何其多,一旦你选定或偏好某一套策略,就会花钱、也会花心神投资它。如果你想要某一支股票涨十倍,它就和你成为命运共同体。如果你认为某一套特定的经济政策会引发恶性通膨,它就成为你的立场。

这些可能都是低机率的赌注,问题是抱持这些观点的人不能或不想调整成低机率,像是1%的机率。许多人预设一股坚定的信念:他们想要信以为真的事情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实,但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有个巨大结果的可能性存在。

从后见之明来看,他的庞氏骗局应该是显而易见。他提出的报酬率从没有改变,而且是由相对不知名的会计公司审计,还拒绝公布更多如何达到这些报酬率的资讯。不过马多夫可以从全世界最精明的投资人手中募集几十亿美元,

因为他能言善道,人人想要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为何要预留犯错空间、弹性与财务独立等重要主题不可或缺的一大原因。
 

本文整理、节录自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致富心态》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天下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本文留言

作者摩根.豪瑟 Morgan Housel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