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大家总会想起那首流播千年,脍炙人口,童叟皆知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们也都知道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牧所做,但很少有人想过——清明时节,为何雨会纷纷?
清明节缘何雨纷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清明是节气之一
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在中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大约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换算成公历,约在四月四日或五日。
《淮南子》一书中记载:“清明”是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此时天气转暖、偶雨,万物洁净,空气清新,风景明丽,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景色清明,因为如此,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叫做“清明”。
二十四的节气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谚说:“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农人是希望,清明天可以晴朗,播种瓜豆;谷雨能够下雨,润泽沃土,植物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新植树苗也淋了“定根水”。
2021(辛丑年)的清明是在公历4月4日(皇历二月二十三),这天的清明,可否一如往年——细雨连绵,润物无声?
重耳用焚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悔之莫及。(绘画:志清/看中国)
清明为纪念忠臣
与清明节相关的历史传说中,有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忠义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骊姬之乱”后,流亡他乡避祸,介子推等五贤士相伴。路途无粮,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烧烤给重耳吃,人称“割股奉君”。
流亡19年,重耳归国后封赏,唯有介子推不谈俸禄回报,认为重耳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功不在人。
重耳差人去请介子推来朝封赏,他坚辞。重耳亲赴介府,却见闭门锁屋。
原来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用焚山逼他出来,不料介之推与母亲合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重耳悔痛大哭。在移动介子推尸身时,发现其身后树洞里藏有他的一片衣襟,上有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以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收藏血书,下令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寒食一日。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重耳也取介子推血书中的“清明”定这天为“清明节”,以召告天下为政清明。
父母健在须尽孝,父母不在要“慎终追远”。(图片来源: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清明要祭拜祖先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清明节是每年度的三大鬼节之一。
对于离去的先人有土葬、火葬、海葬、还有供奉在寺庙里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表示着先人安放骸骨的地方。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元神上天堂或下地狱,或再入轮回,但还有许多的魂魄留在骸骨安放的地方。因此 ,民间的老一辈人把清明也称作“鬼节”。
鬼节是华夏独有的最富亲情的节日。孔子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健在须尽孝,父母不在要“慎终追远”。
清明有祭拜祖先的传统习俗。寒食祭灵,清明扫墓,在唐玄宗时定为国家节俗制度,“编入五礼”。白居易有诗《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至宋代,寒食清明,“太学”放假两天,“武学”放假一天,师生为先人扫墓,以弘扬传统美德。
清明的祭祀是表达我们对先祖怀念、感恩、孝顺的方式。但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就是生者活得幸福。或许正因如此,从古而今,清明节不单单是一个扫墓祭祖、寒食赐火的日子,还有其他活动——插柳、戴柳、春游、踏青、植树、采花、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赠画蛋、吃春卷、青团、青草粿、红藕等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責任编辑: 肖品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