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一代名相范仲淹 “她”功不可没(图)

 2021-03-12 18:3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3

范仲淹 教育 学习 自尊
一代名相范仲淹,“她”功不可没。(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好弹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宋朝名臣范仲淹是庶出之子,不到2岁就没了父亲。族人冷漠无情,母亲谢氏只好带着他改嫁朱氏。可朱家的大妇对母子二人也很刻薄,经常少衣缺食!

长大后的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泣别母亲,独自外出求学。26岁时,范仲淹终于苦学成才,一朝龙门及第,风光无限!苏州范家和池州朱家知道后十分惶恐,担心他报复。

范仲淹锦衣归来后,先到朱家拜谢养育之恩,后去苏州认祖归流,孝义感人,两家逐渐心安。不过,当时的世人却认为,范仲淹回归“范氏”是想借助范家的正统名头,为日后高升铺路;而他感恩朱家的行为,也被时人看作从此一刀两断的客气。

可是,之后的四十年间,范仲淹对朱、范两家不仅十分照顾,而且默认两家借助他的名气打造名门!他自己也从不提过往之事,与两家相处毫无隔阂,仁善、忠孝之名远播。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的落落君子之风,和他母亲谢氏的教育密切相关。

谢氏本是富家女,以大龄之年嫁给丧妻的范墉。而范氏家族当时十分庞大,范墉父亲、祖父均为吴越朝廷的高官,范墉自己任武宁军节度使。他们的祖先则是大名鼎鼎的范蠡,是真正的名门世家。

范墉突然去世后,谢氏带着范仲淹为他守孝三年,却无法回归范家。因为,范氏家族认为谢氏只是范墉在外面的一个妾,而外生的孩子自然不能归族,所以对其不闻不问。

为了让范仲淹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谢氏思前想后,决心再以妾身嫁给池州官员朱文翰。可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艰苦,范仲淹每天只能喝粥吃素,而朱家另外两个儿子却大鱼大肉。

为防止儿子心生怨懑,谢氏就和他一起吃住,并经常教育他“贫而好学,俭以养德”,还时常拿颜回“居陋室,不改其志”的例子来教育他要心存大志,不计较外物。

范仲淹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上!

他曾因苦读学习整整五年不解衣衫,就是担心脱衣、穿衣会耽搁读书的时间。哪怕是后来做了宰相,他依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每天必喝粥食素,不忘慈母教诲。

他小时候还曾很正经地问道于算命先生,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代名相?算命先生对这个心存大志的小小少年很震惊,抚慰他说,日后必然功成名就。

后来,范仲淹终成一代名相,比肩周公

朱熹称他“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王安石赞他“一世之师,名节无疵。”

苏轼赞扬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

范仲淹小小年纪就三观奇正,志存高远,这和母亲谢氏的牺牲和教育分不开。

为了范仲淹的生存,她甘愿再次下嫁,不惜自污那个时代最受人重视的名节;为了让范仲淹读书,她变卖了嫁妆首饰,让儿子拜当时著名的大学问家为师;而在范仲淹离开后,她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又主动疏远朱家。

没有母亲谢氏的教诲,范仲淹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标风范,就是受到母亲言行的直接影响!

宋朝自有名相范仲淹,开启了“忠义传世”的风尚,代代流传!范家自有范仲淹,以百字传家训,子子孙孙承运800年!

范仲淹去世后,欧阳修为其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責任编辑: wendy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