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本身不会有伤害,它是一种指标,阐述着当事人可能遭遇的经验,要顺着安抚、对应、调整。
身体若不舒服要看医生,但也请留意“心因性”的可能——那些想起来就头痛、就难过、就烦躁的事。别刻意忽略现实压力所引起的情绪,别麻痹自己逃避“不可承受的经验”,我们多数不能接受的,其实并非痛苦或不愉悦的感受本身,反是想到后续无法处理而有的慌张和害怕。
例如:家门口出现了一只死老鼠,你又害怕老鼠,于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而焦虑不堪,甚至幻想隔天有猫把它刁走就解决了。日后为了排除这焦虑,心灵得花很多力气去防卫,甚至否认:“没有,我没看到死老鼠、我没看到死老鼠……”因此我们害怕的不是情绪,而是无法处理的后续。
然而,终究要去面对家门口的死老鼠,否则从此出不了门,情绪冷静后,承认即使害怕也得要处理的心情,情绪安定后理性才能运转,才开始思考用适当的方式处理它。
情绪是一种指标与能量
情绪本身不会有伤害,它是一种指标,阐述着当事人可能遭遇的经验,要顺着安抚、对应、调整。然而,人们很容易在情绪出现时,直接闪避、陷在情绪里或冲动行为化,无法带着它进入意识面继续辨识与理解,于是看到黑影就开枪,让情绪自动反应。
情绪也是一种能量。情绪张力让大脑对未知之物感到恐惧,肾上腺素提升,当事人感到心跳变快、呼吸急促,以为很可怕。可是情绪就只是情绪,即使惊涛骇浪,内在的“心智本人”仍站在远处防波堤上观看与纪录,大浪不会卷走你,得练习理解这个事实。
“总有一天是要还的”,情绪会因被无视而加倍奉还。
害怕情绪出现,担心自己失控,以为退缩能避开刺激、否认能压抑情绪、大吃大喝就能掩盖不好的感觉,这是歪掉的处理,“总有一天是要还的”,情绪会因被无视而加倍奉还。
情绪来临三时期:耐受、观照、理解
接纳情绪从正确认识它开始,情绪是由感受和主观价值综合而来,情绪发生后有三个时期:
1、情绪耐受期
当情绪出现时,得承受那个感觉,沁入其中,短暂共融,仿佛失去自己,再回神现实处境接着下一步。美食漫画常夸饰情绪表现,以元神出窍来形容好吃,或者伤心,仿佛真的心碎那样,一时之间溃散了,这都说明情绪发生时的指标功能,阐述当事人可能遭受了什么才衍生的相应行为。
当情绪出现时,承受那个力道便是“耐受力”,如你在家里欣赏远方闪电,它不会伤害你,但其光影、声响仍会使你震撼一样。情绪承受的当下,会有一瞬间感觉自己就是情绪,像是油水在漩涡中暂时混合,然后又慢慢分离。
2、情绪观照期
先期短暂与情绪相融,之后会与情绪保持距离,从“自己就是情绪”转到“情绪是情绪,我是我”,心智本人在岸上观看,并收集与分辨情绪在叙说“需求为何”的资料,进入认知系统分析。若情绪很复杂,则让情绪跑一会儿,出现更多线索,慢慢解析其中的成分。
3、情绪理解期
从收集的情绪讯息进一步转换为“我到底怎么了”的认知性解释,确定因果关系,最终采取适当行动满足它。
情绪只是指标和能量,但若不从意识上调理情绪,就会无意识被情绪操控。
情绪调理,从练习“耐受味觉的不适感”开始很多人讨厌情绪耐受期的不适,一下就逃避了,那么,要如何练习“情绪耐受”呢?我请大家试着以“味觉不适感”代替情绪耐受,增加对不适感的忍受力,熟悉后较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区分“情绪是情绪,我是我”。
练习“耐受味觉的不适感”,增加对不适感的忍受力。(以上图片来源皆为Adobe Stock)
练习方法:
1、挑一个你讨厌的食物
例如苦瓜、榴莲、青椒……,必须是你不太能接受的食物,份量一点点就好(挑原型食物不要挑调味料,以免刺激过量无法集中精神)。
2、以集中心智的方式“慢慢品尝”
别用吞的,不是在吃药,必须细嚼慢咽一分钟,集中注意力,体会正在进行的动作与味觉变化。起初会有抗拒感,但这是练习。如果不敢马上入口,可用辅助策略如深呼吸、预备一杯水事后漱口、找人陪伴……提升心理强度。
品尝时记得情绪是情绪,我是我,是你正在做一个实验,不是感受把你卷走。
食物必须停留在嘴里一分钟才能吞下,承受不适感,提升耐力。
3、做记录
吃完后跟朋友分享刚刚的过程,或写下来有何滋味,尽量细致陈述及想像各种形容,避免只有“难吃或不难吃”的二分!试着说明为何难吃,说出个所以然,区分客观的(感官上:软软的很恶心)及主观的(我就讨厌,因为臭,像厕所)因素。
自己观察、陈述出道理,重新定义对此食物的喜好或厌恶。
4、问题探索
苦瓜、榴莲、鸡脚这些食物,有些人之前不喜欢,却在吃过后爱上,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也有此经验,请探索其中历程是什么。
有时候,对一件东西的好恶,仅仅只是误解而已,作者小时候不爱青椒,以为“椒”都是辣的,尝试之后非常喜欢;绘本《好想吃榴莲》也是在说这个历程,有时候视觉、气味会造成想像,情绪会先入为主,只有实际体验才能破除迷思。
只要大脑多认识情绪并做好准备,加上实际体验的资料,多数的未知就变成“已知”了,已知后仍然可以不喜欢,但不至于“恐惧”且被影响。
“情绪”也是这样,负面情绪不是真的不好,只是欠缺更进一步的认识,如“怒气”本身并非罪魁祸首,反而是压抑太久才会大肆破坏,若能适当表达怒气反倒是助力。将味觉不适感的练习,改为“情绪不适感”同样能操作,让心智本人有意识地进入耐受、观照与理解的阶段。万一情绪太强烈,就先离开现场吧,减少刺激,待情绪冷静后再来拆解。
本文由新自然主义出版社授权刊载,摘自《何必管别人怎么看,反正也没人看:精神生存的28个心理原则》,作者:林仁廷。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