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下了“从谏如流”的美名。(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下了“从谏如流”的美名。与那些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帝王们不同,他非常认真地听取大臣们提出的所有对国家有益的建议,并能及时地予以实施,以辉煌的“贞观之治”成就了前所未有的盛唐伟业。
在人生的修行路上,一个人如果固执己见,故步自封,就很难成就任何巨大的事业。因此,能否虚心地反省自己的过错,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劝告,就决定了一个人心量与格局的大小。“从善如流”一语源自左丘明的《左传・成公八年》,原文是:“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意思是说,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要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君子修心养性,事事内省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善如流”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品德。
不作出师无名之战 栾书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郑国是一个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郑悼公时,郑国同北方以晋国为首的其他各国签订了盟约。在结盟的第二年,南方的楚国就来攻伐郑国。晋国便派栾书为将军,率领大军前去援助郑国,两军在绕角(今河南鲁山县东南)相遇。楚军不敢同晋军对敌,便撤退而回。但晋军并不撤走,还准备趁机侵入楚国的蔡地(今河南上蔡县一带)。楚国获知这个消息,就立刻调动近申、息二地的精锐部队,准备迎击。
这时,晋将赵同、赵括仗着兵力优势,欲挥军南下,占领蔡地,因此催请栾书赶紧下令进攻。就在栾书准备下令的时候,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当初出兵是为了援救郑国,反对侵略,是正义之师。现在进犯的楚军既然已经撤退,我们如果借此攻打蔡地,这样我们就要承担不义的罪名。而且,楚国现在派来的两支精锐部队,我们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胜。而且不管打胜还是打败都对我们晋国不利,若打赢了这一仗,别人会说以晋国的大军,去打楚国两个小地方的部队,不是白白浪费兵力吗?如果失败了,晋国便会名誉扫地,还有何面目去见晋王和晋国的百姓?所以和楚国的这一仗不能打。”栾书仔细考虑了他们三人的建议,觉得他们的意见很有道理,便取消了攻蔡的念头,撤军回晋。
采纳良策进攻沈国 晋军大获全胜
过了两年,晋国又派栾书领兵去攻打楚国的蔡地,这一次晋军大获全胜,还抓获了楚国的大夫申骊。栾书本打算继续进攻楚国本土,知庄子、范文子等人劝告他先进攻沈国再说,栾书分析了具体情况后认为有道理,于是,再次改变了作战计划。随后,晋军进攻沈国,把沈国的国君揖初都抓来了,因为这次晋军准备充分,楚国对晋军也无可奈何。人们认为,晋军这次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就是因为栾书上次听从了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等人的良言。
在晋军第一次准备进攻蔡地的时候,绝大多数将士都表示同意,而栾书却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有个将士就问栾书:“圣人都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所以能成大事。现在我们六军将佐十二人,除将军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张攻蔡。您为什么不听从多数而采纳了少数人的意见呢?”栾书说:“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难道不对吗?”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