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大我”盖住了“小我”(图)


别让“大我”盖住了“小我”。(图片来源:Adobestock)

我曾经问过一位运动员出身的政治人物,“您最近心情怎么样?”沉思片刻的他,坦率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说从大学开始,自己就信奉“大我”的道理,把“大我”的事情当做个人的事情来看。所以当我问他个人心情、个人感受时,他觉得非常奇怪。

虽然大半辈子理所当然的和“小我”使用同一个身体,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许他一辈子也没见过真正的自己吧。就像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丈夫坠楼,却以为丈夫在房内的那位妻子一样, 这位政治人物只知道“大我”,却不知道“小我”在哪里。

岂止如此,还有开口闭口“高三妈妈几乎都……”,用高三妈妈这种群体的特性来包装自己的家庭主妇;用“我来自地方杂牌大学,所以……”当起手式,限缩自己发展机会的年轻人;用“理科生本来就那样”来掩盖自己的木讷,以科系代替自己的男大生;甚至是遭受悲剧性创伤的国家暴力受害者,也在陈述自己的痛苦时,使用“我们遗族家属如何如何” 的头衔。

出战世界杯的韩国足球代表队选手,在赛后被问到“今天表现如何”时,回答几乎是以“我们选手……”开头,观众很难听见选手个人对比赛的感受。当“我们选手”一词出现, 接下来必定是千篇一律的回答:“为了回应民众的期待和声援,努力应战……。”所以尽管每场比赛都不同,心得却大同小异。这是因为个别情况和个人真实的感受,被“大我” 的思维所掩盖了。这正是我们社会的陋习。

在那样的回应中,看不见个体的身影;因为看不见,个体的真实面貌便无法呈现出来。用那种方式说话,即使话说得再多,心里也觉得不踏实,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是由于“小我”的声音被掩盖所导致。好比隔靴搔痒,再怎么用力挠抓也消除不了搔痒的感觉。得脱去皮鞋和袜子,直接在搔痒的部位上挠抓,才能一劳永逸。

用“我们”做为起手式,无异于隔靴搔痒的行为。唯有说出个人心情和感受,将真实的自己视为个别主体来看待,才是一段健全关系的开始,那才是真正的同理。人类好比一座圆锥体的水晶雕刻,每一面都有切割成各种角度的立体图样,其色彩与氛围会随着光线照射的角度而不同。然而打着“大我”价值的利刃削平“小我”的行为,不但是对自己的暴力, 同时也是自我封闭、自我压抑的行为,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无知。

尽管这个社会并没有特别针对同理的反对势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难以建立同理的关系。这是因为通往同理的道路充满障碍,而最常见的障碍就是团体迷思。若能敏锐看出自身的障碍,我们就能顺利跨越它。一旦跨过这道障碍,同理就不再是徒具幻象的海市蜃楼, 而是在每个转角处涌出的解渴之泉。
 

本文整理、节录自郑惠信《好好回话,开启好关系:用三句话暖进人心,做个支撑他人的成熟大人》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本文留言

作者郑惠信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