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在人不衰 向古人学“养气十六诀”(组图)
灵感虽然有天资聪明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养成读书的习惯。
“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善养气者养生有成,养气有防御疾病、增强抵抗力的作用。气在人不衰,让我们向古人学学“养气十六诀”。
养气十六诀
1、慎言语以养神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为主宰,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官”,意即神对人体就像国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因此,对神的养护是第一位的,而神的耗散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古人最重视对神气的养护,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若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且言多必失,可能滋生是非,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2、忌狂喜以养心气
养生的最大障碍,是人经常波动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古称“七情”,直接连着内脏的气机。喜的情绪影响心脏气的变化,人们过于高兴时,往往笑得直不起腰,缓不过气来。中医理论认为:“喜伤心”。
此处所说的喜是指过分的喜悦,即大喜、狂喜,过喜的情绪一旦产生,就会促使心气聚然上冲,原本沟通的心肾之气一下子分离开来,失去平衡而引发出心脏病。当然,养生也必须保持喜悦的心情,它和大喜、狂喜的根本分界线就在于喜的时候是否引起情绪波动,是比较理智,能够自控的。
3、乐助人以养胆气
人的胆气大小往往和自己的公心多少有联系,一事当前少想私字、我字,多想集体、别人,其胆气自然会壮起来。试想,一个道德高尚、乐于助人的人,一定是乐观向上,胆气过人的。
俗话说:“心中没悬事,不怕鬼敲门。”这种不怕鬼、不信邪的胆气,来源于无私心。相反的,私心重的人常怀戚戚之心,处处谨小慎微,活得很苦很累,特别是干了坏事的人,作案时心里害怕,案发后则总是提心吊胆。
4、善制怒以养肝气
养肝气的重要一环就是善于制怒,增强对怒的情绪的调解能力和自控能力。
“怒伤肝”,发怒往往能够置人于死地,大凡患有肝癌的病人,大多数是易于发怒而又不能自我调解这一情绪的人。因此,养肝气的重要一环就是善于制怒,增强对怒的情绪的调解能力和自控能力。
善于制怒和佛家提倡的“忍”有本质的区别,“忍”只能使怒的情绪不发作,但怒的心理并没有变化,忍多了就会使肝气淤滞,成为致病的因素。正确的制怒方法,就是儒家强调的保持中和之气。儒家认为:“发而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当人受到外界刺激想发怒,当即意识到发怒会伤肝,把怒气化解为正气而没有发作出来,这就叫做中;有时怒气需要发作出来,但这是受意识控制的,善意的,其发作是恰如其分的,这就叫做和。保持中和之气,就能制怒而养肝气。
5、少忧思而养脾气
“脾主思”,“忧思伤脾”。人在由各种各样矛盾构成的社会中生活,各有忧愁的事。好忧思者胡思乱想,久之“思则气结”,食欲不振,神经衰弱,面黄肌瘦而致病。
人虽不能杜绝忧思,但可以减少忧思或化解忧思。化解的良方是使头脑变紊乱为专一,变无序为有序,变忧愁为乐观,变狭隘为宽容,这样就能打开“气结”,充养脾气。
6、食清淡以养胃气
饮食清淡包括低盐、低糖、低脂肪,素荤、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新鲜食物。
脾与胃一个属于脏,一个属于腑,有共同的属性,调养脾气,重在抽象的意识,而养胃气,则是从实在的形体上说的。
“胃为后天之本”,可见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程度。养胃气首先要给胃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喜食大鱼大肉或过于油腻的食物会增加胃的负担,降低胃的消化功能,甚至造成各种胃病。食清淡包括低盐、低糖、低脂肪,素食为主,素荤、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新鲜食物、整体性食物。杜绝暴饮暴食,不求美食美味,,从清淡中养护胃气,再根据身体情况和不同季节,实行进补。
7、常咽津以养肾气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生命力旺盛,就能延迟衰老,延年益寿。养护肾气有很多方法,道家的“练津生精、练精化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津液咽入腹腔丹田,伴以意识的作用,可以转化为肾精之气。口腔的津液是一种晶莹透明的带有甜味的液体,而不是有黏性的唾液。
练津就是用舌抵上腭刺激内分泌神经群,也可以用叩齿和舌头绞动上下内外牙齿牙龈的方法,激发口腔的津液分泌,待津液涌满口腔时,分3次咽至下丹田(3次的线路为:左线、右线、中线),照此长期咽津,肾气自然充足。
8、深呼吸以养肺气
古人养生要求做到“三调”:即调神、调形、调息。而调息是针对呼吸而言的,要求呼吸“深细匀长”。
养生的呼吸方法很多,如鼻吸鼻呼、中吸口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喉式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顺呼吸、逆呼吸等,无论采用哪一种,都要做到“深细匀长”以锻练肺活量,增强肺功能,使体内补充更多的氧气和其他能量。深呼吸是调息的前提,“细、匀、长”是深呼吸的保证。
9、多运动以养骨气
所谓“生命在于运动”,主要是指人的形体运动。人体运动多了,可以保持肢体大小关节的灵活度,标志体内各条气路上大小隘口的畅通,使骨骼摄取内外营养(包括钙质、胶质等)的功能大大加强。一个骨气充足通畅的人,决不会出现骨质疏松、关节强直、骨质变形等症状。
通过形体运动养骨气,还有一定的窍门,就是在运动时,必须加上意念,做到形与神合。具体而言,就是把意念收到身体里边去,这叫内守法。运动上肢时,意念注入到上肢,运动下肢时,意念注入到下肢。运动哪个部位,意念就注入到哪个部位去,此乃中医所云:“意为气之帅”,“意到气到”,这种形与神合的运动对充养骨气,乃至养护全身,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广交友以养人气
要广交朋友,建立起开放式的、和谐的生活空间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以强化人气。(以上图片来源皆为Adobe Stock)
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而人和自然的关系则是通过社会这一中介来维系的。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既不能脱离自然,也不能脱离社会。
养生保健不能自我封闭,要通过广交朋友,建立起开放式的、和谐的生活空间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以强化人的群体效应,即强化人气。人气旺,事业兴,利养生,身心自然健康。
11、好读书以养灵气
“灵气”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灵感,人的创作力大都来源于灵感,作家、诗人的不朽之作、书画家的一些传世之作基本上都是在灵感中诞生的,科学家的有些发明创造也是在灵感中实现的。
一位科学家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灵感虽然有天资聪明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有了灵气,就是有了智慧,不仅事业容易成功,且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养护自己的生命。
12、不显露以养元气
元气是人的受精卵形成的刹那间,由宇宙自然注入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命信息,它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人的生长衰亡都是由于元气的变化所决定的。元气充足,生命力旺盛;元气减少,生命力就衰弱;元气消失,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生减少散失元气有三个大的途径:一是发生震憾心灵、摧残躯体的大事故;二是长期生活在精神受折磨的环境中;三是罹患大病,甚至动了大手术。
还有一个丢失元气的途径,就是好显示自己,自我显摆。人体是由内向外散气的,由于显摆时是发自内心,所以散失的是元气。
13、居中道以养和气
古人认为,修养深厚的大德之人身体内外具有一团和气。保持和气的关键,就是要居中(儒家叫中庸,道家叫中道),待人接物,处理问题,都要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左不右。
家庭讲究“家和万事兴”,从事商贸者要“和气生财”,政治人物则“和为贵”……和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给人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心理和生活环境,使人健康长寿。
14、意内守以养真气
人体内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膜络之气等,还有一种叫“真气”,藏在丹田里,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相互混化的产物,是我们体内十分珍贵的气机。
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讲养生必须做到心虚神静,腹部充实(即下丹田真气充足)。腹部丹田真气充足的关键就是意念引导虚空的元气,内守于丹田,在意的作用下,促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在丹田混化为真气,藉以不断强化自身的生命力。
15、祛惰性以养志气
“惰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恶习,难以消除,在惰性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人的志气怎么也长不起来。但一个注重养生的人如果缺乏志气,那么他的养生保健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了。
在漫长的养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干扰和困难,必须“日损”惰性,“损之又损”,在干扰和困难面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志气做保证。
16、坦胸襟以养正气
这是养生的至高标准,要实现养生的目标,就要树立“大道为公”的世界观,具有“心包天地”的大胸怀。然而,“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一是“私”字,一是“执”字。养生者要坦胸襟,就要去除私心和执见,树公心,行善心,用真心,献爱心,才能树起一身正气。
养生保健包括修身,更强调“修心”,两者相比,修心是最难的。修心不仅要在静的背景下净化意识,陶冶性情,更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磨练自己的心性,增强精神的承受力,适应力和自控力,进而拓宽心胸,涵养道德,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