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孟买东北方,在公元前2世纪至9世纪之间被建造,是印度最珍贵也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但是却在被使用9世纪后突然被废弃。
直到1819年,海德拉巴邦的藩王招待英国军官约翰・史密斯一起猎虎,约翰在印度山林河谷追捕老虎,在断崖上举枪瞄准对岸上的时侯,老虎在布满植物的岩壁上消失不见了。好奇的约翰仔细观察岩壁,好像看到了一些雕塑,于是他将此事报告了藩王,这才意外在断崖处发现石窟。
第10窟的岩壁上至今刻着“约翰・史密斯,1819”,据说那只老虎就是在这里逃遁的。这个阿旃陀石窟群总长达500公尺,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石窟群总共由29个洞窟组成,内部有非常丰富的雕刻和壁画,文化价值极高。
其雕刻和壁画都是利用天然岩时制成,忠实呈现了过去的信仰、生活状况,目前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已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量人潮涌入朝圣。
依据维基百科的资料,阿旃陀石窟(अजिंठा-वेरूळचीलेणी;Ajinṭhā-verūḷacīleṇī),《大唐西域记・摩诃剌侘国》称之为阿折罗伽蓝及石窟,是一个位于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
阿旃陀石窟位于德干高原的温迪亚山脉的上,距离阿金萨(Ajintha)村3.5公里处,在一个林木茂盛的马蹄形溪谷中。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7世纪期间建造。石窟始建时,正值阿育王时代。石窟内的壁画及雕塑被视为是佛教艺术及世界绘画艺术里的经典。
根据印度官方考古调查的数字,沿途有29个洞窟,分布在瓦格河(Waghur)河谷南侧陡峭的岩壁上,距离河面大约35到110英尺。每个石窟的大小不一,最大可达52英尺。一般是方形的,内部装饰差别很大,有的简单有的富丽,有的带有门廊。
每个石窟都有一个厅堂,在早期部派佛教时期的洞窟里不一定有佛龛,因为那时洞窟主要用于居住和集会;后期,佛龛常见于后墙,一般塑有说法相(又称持法轮印)的佛像;在最近期的洞窟里,两侧的墙上、门廊上、前庭也出现了佛像。洞窟的正面一般都装饰有雕刻,内墙和天花板则装饰有壁画。
石窟主要由举行佛教仪式的支提(chaitya,塔庙,9,10,19,26,29号窟)与供僧侣修行用的毗诃罗(vihara,精舍、僧房之意)两种类型,共有29座石窟。一号石窟的释迦牟尼雕像正面表现沉思、左面表现微笑、后面表现凝视,其拱门及石柱上雕刻有飞天仙女,大厅墙壁绘有五百罗汉像。
过去学者们倾向于将洞窟分为三组,最早的一组洞窟形成于前200年到200年,第二组约为6世纪,而第三组约为7世纪的作品。近来更多的研究将石窟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部派佛教时期(9,10,12,13,15A号窟),二是大乘佛教时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