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专家不只专精,还能触类旁通。(图片来源:Adobestock)
最成功的专家不只专精,还能触类旁通
我们一直用错故事。基于高球好手伍兹和西洋棋高手波尔加的故事,我们误以为技能都是在极度和善的环境里练成。若是如此,高度专精的及早练习通常能成功,但其实连多数运动项目皆非如此。
如果高度专精的及早练习是革新关键,学者症候群患者在接触的领域都会出类拔萃,小时了了,大必然佳。然而研究天才儿童的权威学者艾伦.温纳指出,没有哪个学者症候群患者真的翻转领域,掀起别开生面的变革。
除了西洋棋,还有其他领域能靠大量专精的练习,获得特级大师般的直觉。外科医师就像高尔夫球选手,重复同一手术程序,医术愈趋精湛。会计师和桥牌高手反复演练,能建立准确直觉。
康纳曼就指出这些领域的“大量规律”。
然而只消规则稍改,我们会发现这些高手专家先前是在以专精技能换取灵活弹性。根据桥牌研究,当玩法顺序更动,高手比普通玩家更难适应新规则。
另一项研究请经验老到的会计师以新税法算扣除额,表现还不如新手。莱斯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艾瑞克.唐恩称这现象为“认知壕沟”。
谈到如何避免认知壕沟,唐恩的看法跟一万小时定律背道而驰:在领域内大幅更换挑战,而且如研究同仁所说,要“一只脚跨在外面”。
科学界人士有艺文方面嗜好的比例和普罗大众并无二致,但全国顶尖研究机构的学者远远更可能投入业余爱好,诺贝尔奖得主尤其如此。相较于其他学者,诺贝尔奖得主业余从事演戏、舞蹈、魔术或其他表演的比例高达二十二倍。
全国顶尖研究机构的学者远比其他学者更可能投入音乐、雕刻、绘画、版画、木工、技工、电工、玻璃吹艺、写诗、写小说或其他创作,诺贝尔奖得主又更如此。
最成功的专家左右开弓,眼界开阔。诺贝尔奖得主暨现代神经科学之父拉蒙.卡哈说:“远远的看,他们像在浪掷精力,分散火力。但事实上,他们是在集中精力,增加火力。”
最成功的专家左右开弓,眼界开阔。(图片来源:Adobestock)
一项研究花数年追踪同侪眼中技术高超的科学与工程人士,发现那些没为自身领域带来创新贡献的人有个特点,那就是缺乏对自身狭窄领域以外的艺文兴趣。
心理学教授迪恩.西蒙以研究创意闻名,认为有创意的人往往兴趣广泛,“不只执迷单一主题”,“这种广度常激发出不局限于特定领域的洞见”。
这些研究呼应贾伯斯的一场著名演讲,那时他提到书法课相当影响到他的设计美学:“我们设计第一部麦金塔电脑的时候,我回想起当时所学。如果我没在大学旁听书法课,麦金塔电脑就不会有各种字体和匀称字型。”
电子工程师克劳德.夏农是另一个例子,他读密西根大学时依学分规定修了一门哲学课,日后靠在课堂上所学开创资讯时代。在课堂上,他接触到十九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布尔的学说,布尔拿1代表“真”,以0代表“伪”,用数学算式解决逻辑问题。在布尔过世七十年后,这方法才出现重要的实际应用,当时夏农在贝尔实验室暑期实习,发现能把电话接线技术结合布尔的逻辑系统,以电子形式编码与传递任何类型的资讯。
这正是电脑背后的基础。夏农说:“没有其他人碰巧都熟这两个领域。”一九七九年,克里斯多福.康纳利在英国与人共同创办一家心理顾问公司,以协助顶尖人士发挥最佳表现为宗旨,对象从早期的顶尖运动员,后来逐渐扩大。多年下来,康纳利好奇起为什么有些专业人士往外跨足就步履蹒跚,有些专业人士则跨界得游刃有余,比如原本是在世界级管弦乐团里演奏,后来能摇身一变,担纲管弦乐团的经营工作。
三十年后,康纳利返回校园,随心理学家暨西洋棋国际大师戈贝特探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主要研究发现,日后成功转换职涯的人在职场早期受过广泛训练,追寻主要专业之际仍对多个“职场跑道”持开放态度,不是驶在窄窄的单行道,却是“开在八线道高速公路”。
他们有视野,擅长把一处的知识用于彼处,不拘一格,触类旁通地发挥创意,避免认知壕沟,做到心理学家奥格斯所谓的“打破回路”,凭跨界经验与知识跳脱不复适用的既有解法。他们的能力在于避免千篇一律的旧模式。在不善的环境中,问题定义错误,规则模糊不清,跨界可以是有效出路。
本文整理、节录自大卫.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跨能致胜:颠覆一万小时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适用于AI世代的成功法》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責任编辑: 皇辅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