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机近期频频侵犯台湾西南方防空识别区(ADIZ),引发外界关注。图为2月9日越过台海中线的中国军机,当时台湾国军F-16战机(左)紧急监控伴飞。(图片来源:台湾国防部)
【看中国2020年6月17日讯】(看中国记者卢乙欣综合报导)中国军机近期频频侵犯台湾西南方防空识别区(ADIZ),引发外界关注。空军司令部昨(16日)表示,一架中国歼10型战机上午短暂进入台湾西南空域,除广播警告之外,空军空中侦巡机亦全程掌握、积极驱离。对此,战略学者揭仲表示,共机8天3度来犯,可能是运用刻意策画的武力来展示行动,甚至不排除是借由演训的方式,对台湾压力测试。
相关新闻如下:
吴斯怀称共机绕台不算挑衅 国民党火速切割
共机频频扰台 蔡英文喊话回应 国军启动“联翔操演”
美机、共机同日进入台湾空域 国防部回应
共机又闯入台湾防空识别区 被国军严正驱离
战略“大三角”?解析中国军机频扰台湾目的
中国军机歼10侵入西南空域 国军空中侦巡机驱离
中央社报导,空军司令部16日下午发布新闻稿表示,上午侦获中国歼10型战机一架次,该军机短暂进入台湾西南空域,除了广播警告之外,空军的空中侦巡战机已全程掌握,并采取积极驱离应处。
空军司令部亦强调,空军运用联合情监侦作为,针对台海周边海、空域状况,均能够充分掌握,且采积极应处作为,确维国土安全,吁请国人放心。
依据国防部的公开纪录,上一次中国军机侵犯台湾防空识别区是在6月12日,当时是一架运八机进入台湾西南空域。
此外,由中国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的“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SCS Probing Initiative”16日披露,美国空军2架KC-135空中加油机,当日兵分二路,飞至台湾南部的巴士海峡,并于台湾北方的东海一带活动。
对此,国防部发言人史顺文少将表示,国军针对台湾周边海空情动态皆有掌握,吁请民众放心。
针对中共军机频繁闯入台湾防空识别区,并造成严重威胁,空军亦想出方案应对。
《苹果日报》15日报导,空军嘉义联队的F-16战机已在日前悄悄加挂可以发射新型的AIM-9X短程空对空飞弹的LAU-128/129飞弹发射架(俗称的派龙架)。该型派龙架还能够挂载中程空对空的AIM-120飞弹,也能让原本F-16战机仅挂2枚的AIM-120飞弹,一下子就增加至4枚;另外还可以再挂载2枚的AIM-9X飞弹,因此F-16战机最多可以挂6枚飞弹,让台湾空中战力倍增。
《军情与航空》网站主编施孝玮对此表示,原本F-16战机是在两侧机翼端分别挂一枚AIM-120中程空对空飞弹,而如今装上了LAU-128/129型的派龙架,还可以在机翼下方各自加挂一枚AIM-120中程空对空飞弹,这就等于有4枚AIM-120中程空对空飞弹。
此外,施孝玮亦建议,若空军可以购买空中加油机,将可增加我F-16战机的滞空能力,接战效能亦能达到最佳化。F-16战机携带“4中2短”的飞弹之后,执行第一波攻击后,仍可以在空中抢战空优位置,并让敌机不敢冒然进到我方AIM-120中程空对空飞弹的射程内,亦可以因应更复杂的空中威胁,并接续发动第二波攻击。
中军机8天3闯防空识别区 学者:不排除是压力测试
由于中国军机苏恺30战机、运8与歼10战机,分别在6月9日、6月12日,以及昨天(16日)侵犯台湾西南空域的防空识别区,引发外界关注。
针对中国军机8天3度,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高级助理研究员揭仲受访说道,共军8天内3度进到台湾防空识别区西南角空域,非常可能是因共军刻意策画的武力展示行动;甚至不可排除是中方借由派遣战机,常态化进入到海峡中线南端及防空识别区西南角这一段空域演训的方式,以对台湾进行压力测试。
揭仲表示,此一空域虽然距离台湾本岛有些距离,但距离澎湖则不算太远,在政治方面或许不会造成太大的刺激,但仍是足以让空军战机疲于奔命,进而达成对台湾施压效果。
揭仲举例,中方在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底,亦即是日本将钓鱼台“国有化”争议期间,就已运用过类似的手段。在争议期间,总计日本战机紧急升空监控中国军机的月平均数高达33次,但在争议发生前只有11次。
揭仲亦提醒,中方也可能借由常态化派遣战机进到此一空域的方式,重施于1999年利用前总统李登辉发表“两国论”的时机,打破两岸从1958年后所形成“共机不出海,我机不进大陆”的默契,并将空军战机空中巡航范围压缩至海峡中线以东的故技。
揭仲表示,在中共空军决定朝向“远征型空军”转型后,巴士海峡已经成为共军“体系化”空中兵力进入到西太平洋的重要空中走廊;让强化对海峡中线南端及台湾防空识别区西南角附近空域的掌控,成为了共军确保此一空中走廊北侧翼安全之重要行动。
因此,中方日后是否将透过战机常态化前往至此演训的机会,采取强势作为,并逐步实现对此空域内空中目标的有效监控,甚至是进一步压缩台湾防空纵深,来迫使空军战机从目前侦巡的空域朝往台湾方向内缩,替此一条空中走廊的北侧翼争取更多的安全纵深,值得密切关注。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