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片吃多了会得结石?揭秘补钙6大误区(组图)
补钙应该保证奶制品、豆制品等均衡摄入比较好。(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关于补钙的误区,如吃钙片太多会得结石;骨折了,喝点骨头汤,能补钙;检查发现,血钙不低,肯定不缺钙;得了骨质疏松,补钙就行了等等。以下就带大家识别这些补钙误区。
1、钙片吃多了会得结石
草酸钙多为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成分,而目前临床常用口服钙剂多为碳酸钙,同时碳酸钙有拮抗草酸钙形成的作用。因此合理补充碳酸钙制剂,并不增加泌尿系统结石风险。
较高的饮食钙摄入可减少肾结石发生风险5%至28%,较多水分摄入可减少肾结石发生风险13%至31%,而较高的钠摄入可增加肾结石风险11%至61%。
2、钙片吃多了会血压高
有些老年人拿着药盒问医生:“我吃的这个高血压药,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那我还能吃钙片不?会影响血压吗?”答案是不会!因为口服钙剂是补充的元素钙,而非钙离子。
推荐剂量的钙剂补充(每日1000mg碳酸钙及400IU维生素D3)不增加心肌梗塞、冠心病、中风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和致死率。
3、我的血钙不低 肯定不缺钙
钙和无机磷是骨骼无机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骼中包括了人体99%的钙和80%的磷,也就是说,骨骼才是人体的庞大“钙库”,是否“缺钙”取决于你的骨骼是否健康。
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大多由于破骨细胞活跃,发生急性或慢性骨丢失,故而血钙正常或升高;而甲状旁腺激素是重要的钙调激素之一,当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不但会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同时也会升高血钙。
所以,血钙高并不能说明骨骼一定健康。
4、多喝骨头汤、多吃虾皮肯定能补钙
骨头汤等荤汤的含钙量极少,并不能达到饮食补钙的目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但大多数人并不够。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一般饮食中,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确实含钙量较多,但是奶制品多含碳酸钙,而豆制品、海产品等含草酸钙居多。
如果大量摄入虾皮等食物,会增加草酸钙的吸收,而草酸钙多为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成分。所以,不建议大量摄入虾皮,还是应该保证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均衡摄入比较好。
骨头汤等荤汤的含钙量极少,并不能达到饮食补钙的目的。如果摄入过多荤汤反而增加脂肪、嘌呤的摄入,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痛风、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研究报导牛奶和钙剂摄入均可显著提高儿童的骨密度值,但摄入牛奶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5、得了骨质疏松症 补钙就可以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正常骨骼的塑建和重建需要一种偶联机制,即成骨细胞的形成作用和破骨细胞的吸收作用,当成骨细胞能力下降,或破骨细胞过度活跃时,则会发生骨代谢的异常,从而出现结构的改变,最终发生为骨质疏松症。
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案常常被形容成一个建筑工地:钙剂和维生素D就是“砖头和水泥”,而抗骨质疏松药则是“建筑工人”,要想砌成坚固的“大楼”,材料与工人缺一不可。
6、年纪大了肯定缺钙 不用看医生
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腰酸背痛腿抽筋”,但是,老年人的骨骼健康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老年人因低钙摄入和维生素D缺少,而导致负钙平衡,因此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引起年龄相关的继发性甲旁亢,并使骨转换增加、骨丢失加快。
女性绝经后、男性60岁以后,无论是否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建议每年1次骨密度测定;对于正在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建议您在治疗开始前即测定骨代谢指标,随后在治疗后3个月,每6~12个月监测一次。
同时建议骨质疏松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跌倒风险因素、下肢肌力、平衡量表等测定,根据评估风险,遵医嘱进行相关干预,预防跌倒及骨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