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一定是心脏的事儿吗?(组图)
心慌除了心脏本身的疾患以外,心率和心律正常时亦可出现心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心慌”医学上称为“心悸”,是一种自觉的心脏跳动不适感。正常人的心率为60~90次/分,心慌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能有心律失常,而心率(跳动的频率)和心律(跳动的节律)正常时亦可出现心慌。
临床上常有“心慌”的患者,总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做了全面检查后,发现不是心脏的事儿,那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心慌”在临床上常见于哪些疾病?
1、心脏本身的疾患
各种类型的心脏疾患,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预激综合症及心功能不全等引发的心脏活动过度,致使心率和心搏出量发生改变引起的心悸。
2、颈心综合症
由颈椎病引起的心脏不适,当颈椎关节增生对交感神经挤压时,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节受累,向下扩散至心脏中交感支,产生内脏感觉反射,引起冠状动脉供血障碍。除了心悸外,还常常伴发胸闷、胸痛以及颈项部不适、头痛、头晕、手臂麻木等。
3、更年期综合症
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体内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平衡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舒缩调节障碍,导致冠脉功能紊乱。此外,更年期综合症容易合并心脏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等。
4、甲亢
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心慌、心动过速、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疲乏无力等等,常常合并有甲状腺肿大和突眼的体征。
5、低血糖
血糖浓度过低(成人空腹血糖≤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表现为心慌、颤抖、出冷汗、饥饿、头晕、面色苍白等。
生活中常常出现“心慌”怎么办?
出现心慌的症状首先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图片来源:Adobe Stock)
1、明确病因
首先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是心脏本身的问题,还是其他疾病引发的问题,针对病因治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原发病。
2、辩证论治
中医辩证论治,重视整体观念,固本而不单纯治标,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结合西医辨病,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自我疗法——穴位按摩
闲暇时可配合穴位按揉,选取大陵、合谷、太冲,每个穴位按揉2分钟,左右交替进行。
1、大陵
定位与取法: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
取穴法: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腕横纹,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之。
2、合谷
定位与取法: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取之。另一种取法为拇、食指并拢,两指掌骨间隆起肌肉之最高处取之。
3、太冲
定位与取法: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取穴法:由第一、二趾间缝纹头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前缘凹陷中(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