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没钱了?中国的“县太爷”们大吐苦水(图)
地方财政没钱靠发债?“县太爷”们吐苦水。(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看中国2020年4月17日讯】(看中国记者赵晓彤综合报告)中共病毒疫情冲击中国经济,近期,有多个市县负责人对中国大陆媒体表示当地财政十分吃紧。有专家建议加大发债力度,而地方依赖发行债务的后果也正在显露出来,北京当局和“县太爷”们将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引发关注。
据中国财政部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1-2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万亿(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9.9%;其中2月份跌幅深达21.4%。
近日,有部分市县负责人对中国大陆媒体抱怨道,“近两年经济结构性调整,市县财政保障能力本来就在走弱。疫情一来,收支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中国地方财政吃紧已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
地方财政希望中央财政支持
有市县负责人对《半月谈》表示,“上面出政策,下面来买单”的情况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省级发文要求对社区防疫人员发临时工作补助,但基层政府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从而无法执行上面的政策。
在目前亟待财政出力的时候,地方财政吃紧,寻求中央财政支持,但中央财政官员近期的表态,传达了另一种信号,别对中央财政有过高预期。
在疫情期间,中国财政部官员杨良初发文称,“单纯依靠政府财政,不足以保证疫情防控资金需求,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捐资捐物,确保疫情防控的医疗物资与资金需求。”
地方财政收入减少 疫情支出加大
据报道引述多地县政府负责人的说法,造成县级市财政收入减少的几个主要原因包括,地方税收减少、土地收入减少、防疫支出以及债务还款。
有当地财政部门预测疫情将令当地第一季度税收同比减少10%。有些偏远地方指,税收下降幅度更达到两到三成。
报导引述了中部某县的例子,2019年该县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达20多亿元,占当地地方财政收入的近一半。疫情导致当地今年的土地出让金和契税等收入难有着落。也有基层官员向媒体透露,疫情令市场低迷,土地、房产卖不起价,甚至流拍,并且目前可卖的土地、资产并不多,这些措施能救急,但非可持续。
报导还称少数地方财政薄弱的地区,一边要“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一边要稳项目、稳增长,偿还到期债务,用各种手段来获得资金救急,有的拆墙补墙。对于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大的地区,“违约”、“断链”风险正在增加。
专家建议地方政府继续发债
报导引述专家的建议称,对于防疫的支出,国家财政可以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加快债券发行节奏,中央和省级财政可以提前下达重点项目资金,并允许通过增加举债来充实地方现金流。
2015年开始,北京当局大规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地方债规模迅速扩张。据《彭博社》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全年将有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集中到期,数额创历年最高。
瑞银资管驻上海的基金经理楼超曾指出,“地方债的期限通常较长,会让地方政府长期背负债务压力。”
目前过度依赖发行债务的后果也正在显露出来。
4月14日,《彭博社》报导,中国发生了首家城投平台进行债券债务置换。据文件显示,“瓦房店沿海项目开发有限公司已于4月8日非公开发行‘20瓦房02’,该期债券不通过现金认购,投资者以‘17瓦房02’公司债持有占有率作为权利凭证按面值1:1等比例方式认购本期债券。”
据《彭博社》引述该公司2019年债券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去年上半年利润总额1.3亿元,而收到的财政补贴就已达1.29亿元。实际控制人为瓦房店市财政局。
报导引述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称,“瓦房店沿海项目开发有限公司将是首个城投平台进行债券的债务置换,”他并表示,“因债券置换项目在接续过程中,不涉及还本,这说明发行人的再融资存在一定压力。”
中国央行越过印钞 直接发行数字货币
经济学者张先生对希望之声表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中国经济一系列问题全部暴露出来,而北京会用印钞票来解决问题。
而目前,中国央行已经不需印纸钞,直接推出取代人民币的数字货币,令中国央行印钞更加便捷。
据中国大陆媒体《科创板日报》于4月16日报导称,今年人民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升级——数字人民币即将与公众见面,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们的部分工资就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
《每日经济新闻》报导称,“两到三年时间会有30%至50%的基础货币被央行数字货币替代,基本实现央行数字货币全国范围推广,平常的现金使用大部分会被替代。”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