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句解析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两豆塞耳 不闻雷霆(四则)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语译】

一片树叶遮住了两眼,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两粒豆子堵住了两耳,就连雷声也听不到了。

【注释】

障:遮蔽。雷霆:大雷。

【出处】

《鹖(读禾)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一叶蔽目”又作“一叶障目”。

【说明】

《鹖冠子》,今存三卷十九篇,传为鹖冠子(人名)所作。内容以道家之说为主,兼及儒、法、阴阳、名、墨、兵各家。

歇冠子,生卒年不详,姓名失传,相传为战国时楚人。隐居深山,鹖羽为冠,因以为号。其思想虽杂刑名之说,而大旨本于黄老之学。

此处所节之句,出自《天则》篇。鹖冠子认为,耳虽聪,目虽明,但总有局限性,容易蔽塞。因此,他提出圣人之政,凭借于道而不凭借

于耳目的主张。后人也常引用于比喻小处或局部的蒙蔽,可以使人看不到大处和远处。也指小人谗言,可以使人受蒙蔽而上当。

二、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语译】

一只手单独地拍,即使是迅猛用力,也拍不出声音。

【注释】

疾:迅猛用力。

【出处】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主之患,在莫之应”:君主的祸患,在于没有人响应。

【说明】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二十卷。韩非在著作中,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

韩非(约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他吸收道家、儒家、墨家等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选择地吸收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著作有《韩非子》。《功名》是《韩非子》书中的篇名。这一篇的主旨,是阐述君主如何立功成名。韩非认为,英明的国君,赖以立功成名的有四点: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

此处所节之句,原意是:做人君的独断专行,以致无论是做事、说话,都无人敢提意见,因而也就没有应和之人,如同“一手独拍”。喻指

孤立无亲,难以成大事。后来此语,常用于泛指各级领导人脱离群众,孤立无援。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即是此意。

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语译】

身上的这一腔热血要倍加珍惜爱护,(如果能死得其所)它可以化为一股扭转乾坤的力量。

【注释】

珍重:爱护,指要死得有价值。化碧涛:相传周朝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苌弘,死后三年,他的血化为碧玉。后常以“碧血”指为国死难的人。这里的“碧涛”借指革命的力量。

【出处】

(清)秋瑾《对酒》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说明】

秋瑾(1875--1907),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少学经史诗词。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组织起义,事泄被捕就义。工诗文,大多抒发忧时爱国的壮怀,激奋昂扬,格调雄健。有《秋瑾集》。

这首诗,洋溢着爱国激情,笔墨酣畅,音节振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后人常用以表达:为革命不怕牺牲的豪言壮语。

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语译】

喝一口粥,吃一口饭,都要想到这些东西来得不容易。半截丝、半根线,也要常想到它得来的艰辛。

【注释】恒:常常。

【出处】

(清)朱柏庐《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说明】

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清之际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生员。后入清,终身未仕,居乡教授学生。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著有《朱子家训》、《大学中庸讲义》、《愧讷集》等。

《朱子家训》,亦名《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格言》。该书共五百零六字,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的大成。

此处所节之句,讲勤俭节约,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成为千家万户所传诵的格言。

本文留言

作者余文谦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