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趣话:袁世凯为何怕“元宵”?(组图)
元宵节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寓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元宵与汤圆
说到元宵节,就不能不提到“元宵”。元宵又名汤圆、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于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
元宵节吃元宵,民间相传,这种食品最早是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我们知道中国有南“汤圆”北“元宵”的说法。那么,汤圆和元宵的差异在哪里呢?
其实汤圆跟元宵的区别只在于大小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在口感也有差异。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用包饺子一样的做法,再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称之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馅料切成小块,蘸上水,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使其自然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则称之为“元宵”。
此外,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就是到了近代也有一个关于“元宵”和“汤圆”的有趣故事,而且跟袁世凯有关系哦!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袁世凯与“元宵”的传说。(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袁世凯怕“元宵”
话说,北京有一家百年老字号河南菜馆“厚德福”,开张于1902年,清光绪28年。厚德福除了河南菜做得好,还有元宵等小吃也很有名。他们不只在饭馆里卖,还会把元宵小吃摆在外面卖,派伙计大声吆喝,声音洪亮,老远就能听见。这一叫卖也成了厚德福的传统特色。
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将民国五年改为“洪宪元年”。2月17日元宵节当天,袁世凯在家坐不住,换了便装想去厚德福。还没到厚德福呢,远远他就听见随着冷风而来的吆喝声:“元……宵,元……宵”。他越听越不是滋味:元宵、元宵,那不是“袁消、袁消”吗?如此多不吉利啊!
于是袁世凯下令全国,庆贺元宵节,民间吃“元宵”要改为吃“汤圆”,任何人不准再说“元宵”。
结果过不了多久,袁世凯就被迫取消帝制,登基仅83天,便于1916年6月6日病逝,真的“袁消”了。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
大总统,洪宪年,
正月十五吃汤圆。
汤圆元宵一个娘,
洪宪皇帝命不长!
后来还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
“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据《中华竹枝词·北京》,民国时署名“黍谷山樵”的《首都杂咏·元宵》竹枝词也提及此事:
“才看沉底倏来漂,灯夕家家用力摇。卖去大呼一子两,时当洪宪怕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寓意。正月为春季万物生机萌动之时,在这正月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寄讬了对温暖春天的渴望和对光明未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