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的讯息 别来不及时才后悔(图)


父母内在是否平稳,是亲子对话是否成功的关键。(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对话中的核对能否展开,父母内在是否平稳,是亲子对话是否成功的关键,影响甚巨,不得不时刻觉察与警惕。

名校学生自杀事件,倘若父母亲停下来,聆听孩子内在的恐惧,去核对孩子对于学习的想法,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核对,深刻理解孩子的心里

那个孩子已经离世,结局已定无法改变。但是底下一个牙医系学生拒学的故事,可能可以让我们窥探一二。

一位年逾六十的母亲,非常有感触的对我说:“亲子沟通时父母有没有倾听,真的差很多,我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母亲说,她的大儿子十八岁那年考上了牙医系,她和先生高兴极了,因为他们夫妻对医生这个职业有非常高的憧憬,想着家里将要诞生一位医生了,多么光荣呀,过去的辛苦都值得了。

结果,儿子读了一个学期,寒假回家居然跟父母说:“牙医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我想休学。”

父母一听,内在立刻焦虑了,以自己的“认知”去诠释孩子不上学是极为严重的事情。他们对这个职业有太多美好的想像,牙医可说是父母的梦想,孩子拒读,他们实在无法接受。

为了让孩子完成父母的愿望,父母不停的说服孩子,要求他务必要坚持下去。为了表示自己理解孩子的困境,父母阐述许多自己过去读书遇过的挫折,借此想靠近孩子。但对话的目标始终在“说服孩子”回学校,洗脑孩子只有完成学校课业,才能真正明白牙医是否真如他所感觉的无趣。像他这样半途而废,怎么会明白个中滋味。

儿子听从父母的建议,回学校继续潜读。半年之后,儿子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试过了,确定自己真的不喜欢牙医,于是回家禀告父母,再次表达他是真的想休学。父母亲仍旧无法接受,继续说服、安抚儿子,请他再努力一阵子,也许下学期就会发现新奇有趣的事。

此后,儿子每半年就来向父母表达自己想休学的决心,父母也每半年劝说儿子再坚持一会儿。母亲说,当时她的心情是,她好怕寒暑假的到来,因为每次一放假,儿子就回家表达要休学的决定。但是这么好的科系怎么能放弃?所以每学期母亲只希望学校赶快开学,让她赶快把儿子赶回去,母亲甚至用各式各样的借口把儿子糊弄过去,只要儿子愿意回学校就好。

就这样,四年过去了。正当母亲觉得一切就要熬过去时,学校寄来一张退学通知书,她才惊觉儿子瞒着父母跷课,不去考试,尽一切力气,只要能让自己退学的事他都全力去做。最终,父母得到一张什么都无法挽回的退学通知。

她和丈夫气坏了,质问儿子,做这些事前,为什么不跟他们商量?

儿子说:“我和你们商量过了,但没人想听啊,只会叫我回去读书。但我不想一辈子被困在黑黑臭臭的黑洞(蛀牙)里。你们都没人想理解我,我只好用这种方法告诉你们我的决定。”

父母总是拒绝接受孩子发出的讯息,总希望孩子只要听话照做就好,以致于孩子用行动做出激烈反应时,父母才震惊的责问孩子:“当初你怎么不说呢?”

事实上,孩子事前已尽力对父母发出不只一次的求救讯号,但我们总是拒绝聆听,拒绝核对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以致于错过理解孩子的最佳时机。

如果能借由名校孩子跳楼的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视孩子可能已经走在危险边缘的处境,这也许是名校孩子最渴望带来的礼物。

我们经常聆听孩子的声音吗?或者,我们同名校孩子的父母一样,大部分时间忙于自己执着,对于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已习惯忽略了?

从现在起开始聆听孩子,一切为时不晚,在孩子与世界割舍,孤寂走上绝路之前,我们始终有机会扭转孩子的决定。
 

本文整理、节录自李仪婷《萨提尔的亲子对话》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天下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本文留言

作者李仪婷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