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回望哥伦布广场
内容:一
离别巴塞罗那返回上海,不觉已逾两个月之余。一直想写点哥伦布广场随想之类的文字,却迟迟未动笔。回想起来,那是去年10月28日下午,我和内人随着由25人组成的旅游团告别马德里,乘坐高速列车抵达巴塞罗那。当我们拉着拖竿箱走出车站的时候,已是傍晚。巴塞罗那是加泰罗尼亚首府,素有“地中海上的明珠”之誉。在前往宾馆的路上,我坐在大巴内朝窗外观望路灯下巴塞罗那街景。老实讲,巴塞罗那给我最初的印象,岂止是不张扬,甚至近于简朴,全无马德里那样大都市富丽豪华的派头,由此反令我萌生起一种亲切感。巴塞罗那新城区的扩建,与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的时间差不多。我们的大巴所经过的并不繁华的街区,让我联想起民国时上海的寻常市井风貌。这是我在马德里或欧洲其他大都市从未有过的心理体验。说来荒唐,民国时的上海仅止于民国38年,那年我3岁,哪里知道民国的上海呢?不过1950年代我进小学读书,那时上海街头还留着民国的气息与痕迹,这在我依稀的记忆中并未完全抹去。
次日早餐后,我们开始流连在充满雕塑感的米拉公寓与巴罗特公寓一带,然后沿格拉西安大街南行。巴塞罗那终于撩起面纱,开始显露出她的靓丽与灿烂。街旁花园的喷水池展现出城市的活力,绿树丛中的精美群雕,承载着巴塞罗那人钟情的故事。两旁的商业建筑丰姿多采又错落有致,却无暴发户那样的卖弄。这是一个既充满浪漫情趣,又兼富理性的大都市。举世闻名的圣家族大教堂,显示出高迪的天才与天主教建筑美学传统的分道扬镳。远处观望,可见大教堂整体由12座尖顶高塔,簇拥着一座主高塔组成。12座高塔象征耶稣的12门徒,而教堂内神奇变幻的光影效果,更是超出人们的想像。教堂南面外墙的大型浮雕群,用简洁的几何线条造型,显示出现代主义宗教艺术的独领风骚。高迪的另一杰作是奎尔公园,公园内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化解了艺术与自然的边界,由此成为人类极珍稀的文化遗产。
二
巴塞罗那与500年前哥伦布的名字无法分开。直至第三日,团队中有4人与我们结伴,随大巴游览老城区。第一站是建造在犹太山上的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馆。站在艺术馆大门前,可以俯瞰巴塞罗那的全景。在艺术馆内游逛了约2小时后,我们驱车前往哥伦布广场。
哥伦布广场位于拉普拉斯大道的终点,紧临地中海最西端。凡来巴塞罗那游览的旅人,谁不想一睹哥伦布广场的风采呢?广场中央高高耸立着的哥伦布青铜铸像,不仅是巴塞罗那的标志,甚至是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并由此改变人类航程的标志。马德里的闹市区也有哥伦布广场,我在那里看到附近高楼林立的广场中央,竖立着高达17米的纪念碑,最高端也是哥伦布塑像。但就气势与文化的渗透力度而言,无法与巴塞罗那哥伦布广场比肩。我自小念书的时候,常常忘记老师的教诲,唯地理课上第一次听老师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永久铭记至今。这次游西班牙之前,数次叮嘱内人:“我要在哥伦布纪念碑前留影,拍摄时要留意画面整体的布局。”
哥伦布广场洋溢着令人陶醉的地中海风情,井然有序的港口近在眼前,广场周围有经典建筑的烘托,包括西班牙中央银行的金库、艺廊等文化设施。拉普拉斯大道与广场相连处,保存着一段古城墙,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紧靠港湾有一宽敞的码头伸向地中海,这个码头既方便游客眺望地中海远景,又有餐馆提供丰富的海鲜餐饮。中午我们在此静静地用餐,贪婪地享受着窗外蓝天白云下地中海的迷人景致。码头左侧,一眼望去是一大片呈园弧形的金色沙滩。时值10月金秋,海边游泳的人不多,穿着泳衣躺在沙滩上自由享受阳光的人却不少。离海岸线稍远,有人穿着泳装玩沙滩排球。目光越过沙滩,远处可见巴塞罗那新城区起伏的现代化高楼。广场中央,耸立着高达60米的哥伦布纪念碑,纪念碑的底座碑台,四周全是精美的石雕与浮雕,每座石雕与每一面浮雕,都寓有与哥伦布海航相关的故事。纪念碑的顶端,是用青铜铸造的哥伦布塑像。塑像上的哥伦布意气风发,双脚踏在一个罗盘上,罗盘直径约0.5米,下面借助框架固定在地球仪上。哥伦布身体朝着美洲大陆,脸向着右手所指的直布罗陀海峡,弯曲着的左臂上停着一只海鸟,似乎令人感受到历史的苍桑,以及只有极少数英雄人物才特有的那种孤独感。在选择了以纪念碑为背景的合适角度后,内人一连为我摄下几张影像。
1451年,哥伦布出生于亚平宁半岛西北部紧靠地中海的港口热那亚。热那亚是十字军第一次东征的出发地,在中世纪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伦布14岁起,长年在地中海与大西洋边缘飘泊,同时熟读《马可.孛罗游记》一书,并深深迷醉其中。据说出生于威尼斯商人之家的马可.孛罗,1271年(这一年孛罗17岁,正值蒙古侵略者夺取南宋江山,建立元皇朝)随父亲与叔父由陆路经小亚细亚与中东,用4年时间抵达元大都(北京),并在中国生活、游历17年,甚至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还任朝廷官员。回威尼斯后在与热那亚的海战中,孛罗被俘入狱。《马可.孛罗游记》一书就是他在狱中口述,别人记录整理而成。
《游记》还在孛罗生前已广泛传播,并引发了无数欧洲人的梦想。《游记》记录的亚洲国家除中国外,还有印度与日本,都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印度不仅盛产各种丰富的香料,黄金与宝石之富足更令人垂涎,日本甚至连王宫都用黄金建造。至于中国的繁荣昌盛的市场、文明富裕的社会秩序、宏伟的都城与华美价廉的丝绸锦缎、工艺高超的瓷器装饰等等,更令读过或听说过《游记》的欧洲人无限神往。然而从15世记中叶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切断了从地中海到亚洲的陆路要道,要想追寻到东亚与中国来发财,只能开辟海上航线。哥伦布是无数做着发财梦的欧洲人中的一名,但除了哥伦布先后6次向葡萄牙、西班牙与法国国王提出大胆的海航意图之外,所有的人仅沉睡在梦中。
其实自19世记初以来,《马可.孛罗游记》的真实性就不断广遭学者们的质疑。上世记晚期,英国学者直击《游记》要害:长城、筷子,以及女人的三寸金莲等,可算中国最具特色的标志,《游记》却只字未提,孛罗是否到过中国?直至1792年英国公使马噶尔尼率团来中国后,上述种种标志才在西欧传开。况且元代社会极端黑暗,人被分成四等十级,蒙古人享有最高社会地位。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原是游牧与掠夺兼顾,夺取政权后突然转向疯狂的腐败。汉人与南人被踏在最底层,从蒙古铁骑侵入长江流域起直至元政权灭亡,前后100年不到,各地农民暴动从未停止过。孛罗在中国生活17年,《游记》对此同样毫无反映,这是无法解释的。本世记初,意大利考古学家提供的报告认为:孛罗根本没到过中国,《游记》中的记述,是孛罗在波斯所获传闻的汇集,其中自然也夹带着“想像”的成份。
有趣的是,《游记》的真实性虽遭颠覆,但《游记》对欧洲曾产生的影响却令人惊讶。我猜度,在欧洲文化史上,莱布尼兹、伏尔泰直至李约瑟,都不同程度地受孛罗《游记》的误导。比孛罗迟出生两个世记的哥伦布,正是坚信《游记》对中国与东亚的描述,才决心横穿大西洋企图抵达中国。其中当然也包含着哥伦布对地圆说的深信不疑。因为大地是圆球形,哥伦布确定一直向西必能到达中国、印度与日本。概言之,哥伦布原打算从西欧开通抵达中国的航线,结果歪打正着,获得意外的伟大发现。而哥伦布的原始动力,竟来自200年前威尼斯的那位二道贩子。
三
应当感激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对哥伦布的知遇之恩,没有伊莎贝拉的鼎力支持,同样没有哥伦布的伟大发现。女王为哥伦布跨洋远航的计划,扫除了全部障碍,并与哥伦布签署契约,同意哥伦布的航海发现,将获得所发现全部财富的十分之一,并对哥伦布册封贵族爵位。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西欧文明中缺乏源远流长的契约精神,女王与国王的承诺不可信,哥伦布又何必拿生命去冒险?如此,美洲大陆的发现,真不知还要等几百年?从这一点上看,哥伦布作为个人,又必需具备赌徒的品质——真正的赌徒坚守诚信,只要自己评估有某种程度的胜算,就决心一博。
1492年8月3日清晨,哥伦布率领三艘船共86名成员开始启航,其中最大的“加利西亚”号是一艘两层四桅帆船。这是人类首次在欧美大陆之间来回横行,历时7个月之余。其间遭遇各种风暴、巨浪与凶险,长时间因大西洋的深邃无际引起的恐惧,我们根本无法想像,连哥伦布自己也有过陷入绝望的时候。哥伦布毕竟出类拔萃,他不仅具备丰富的海航知识与经验,更潜藏着超人的意志与魄力,有时还不得不与船上几近崩溃边缘的水手们委婉周旋。出航两个多月后,其他船长开始流露出失望与悔意,哥伦布迫不得已与他们搭成协议:再给三天时间,三天内未能抵达陆地,立即返航。第三日凌晨,另一艘“平托”号上的值班水手,终于在月光下发现时隐时显的陆地,这就是中美洲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哥伦布成功了!几个礼拜后,哥伦布又发现海地与古巴。
世界上曾有16个城市,为争抢哥伦布出生地的殊荣而吵闹不休,其中包括巴塞罗那在内。巴塞罗那既非哥伦布的出生地,甚至也非哥伦布启航港口,但在巴塞罗那修建哥伦布广场,却是再合适不过了。许多人以为哥伦布从大西洋首航归来,在巴塞罗那登陆。这是巴塞罗那建造哥伦布广场的原因,网上许多文字也以讹传讹。哥伦布启航地,是西班牙西南部一条河流入海口的帕罗斯(Palos)港。当初哥伦布离开葡萄牙进入西班牙,也是由帕罗斯上岸。我们这次西班牙之旅,帕罗斯不在行程之内,但我猜度帕罗斯大概也有与哥伦布相关的纪念建筑。1493年3月下旬的某日,哥伦布首航到达中美洲后回到西班牙,依然是在帕罗斯港登陆。为迎接英雄凯旋,热情的帕罗斯人奔走相告,码头上挤满了贵族、官员与平民,哥伦布的妻、儿也夹在欢呼的人群中。
哥伦布登陆的第一件事,是向在巴塞罗那国王与女王发出信件。这是是人类首次横穿大西洋到达中美洲的一份探险报名。4月7日,哥伦布收到伊莎贝拉女王与国王的回信,信中掩抑不住女王与国王的兴奋之情,他们邀哥伦布尽快到巴塞罗那见面。那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那一刻巴塞罗那注定将成为世界瞻目的中心。从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签署契约起,哥伦布首航便不再属个人行为。在哥伦布身后,第一代海上强国即将崛起。巴塞罗那披上节日的盛装,宫廷仪仗队倾巢出动,欢庆的人群挤满在迎接哥伦布的大街上。据记载,这一天哥伦布容光焕发,他热血沸腾、款步前行,不时向人群挥手致意。国王与女王一反惯例起身迎接。没人知道哥伦布发现的其实不是印度西部的小岛,而是新大陆的边缘——巴哈马群岛。
哥伦布以为这里属印度西部沿海,于是人们将这一带冠名以“西印度群岛”,这显然又是一大错讹。然而这又是一个从未有人在乎的错讹。多年前,我看世界地图上的西印度群岛总觉得奇怪。东印度群岛在印度东面的太平洋,西印度群岛为什么会远离印度,跑到美洲的边缘来呢?究竟是因6年后伽玛率船队沿非洲海岸绕过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后,还是因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后,人们才发现西印度群岛其实与印度无关?这一点我不清楚。不过人们明白,若欲纠正这一错讹,实在无意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就让“西印度群岛”这一错误的名称永久流传吧!
四
1506年哥伦布逝世,登上南美大陆是哥伦布第3次出航的业绩。哥伦布对人类与世界的短期影响很快彰显。在他逝后约20余年,西班牙人在后来被称为的墨西哥、秘鲁的地方开始获得金银,方法是开采与掠夺并举。16世记后半叶,西班牙迎来收获黄金的第一个高峰期,塞维利亚迅速成为世界黄金交易的中心。西班牙人对哥伦布的崇敬,大概也从此快速上升。我估计,巴塞罗那建造哥伦布广场的打算,正萌生于此时。我们在塞维利亚游览的时候,见到瓜达尔基维尔河畔著名的黄金塔。这个原由摩尔人在13世记建造的军事了望塔,带有浓厚的阿拉伯文化色彩。16世记后期,由美洲运回西班牙的黄金必须在此登记,从此获“黄金塔”之称。紧接着葡萄牙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在后来被称作巴西的地方,同样攫取金银宝藏。大量的金银财富经大西洋流入伊比利亚半岛。第一代海上强国迅速崛起,又引起西欧近邻的虎视眈眈,于是摧生了英国、荷兰及法国的海盗。
为了防范北方的海盗,西班牙人于16世记创建了“无敌舰队”,为运送金银的船只护航。随着英、荷、法等国向美洲殖民的开始,“无敌舰队”的护航渐渐显得力不从心,英、荷、法三国海军从17世记起快速发展,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从此动摇。然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件事本身,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远没有终止。就在哥伦布离开人世114年后的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航船,载着102名乘客从西欧向北美进发,最终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停泊。“五月花号”上的41名乘客,在靠岸前拟订了一份《五月花号盟约》。这是逃往北美的苏格兰长老会清教徒,在不受王权控制的自然状态下缔结的一份世俗契约,并获得船上所有成年男子一致签名认可。签约者们登陆后创立了第一个公民自治政体。根据《五月花号盟约》的精神,这个自治政体必须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必须依法治理。
一个公民自治政体的伟大典范,就此在北美开创,“五月花号”也被世人称为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固然,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没有西班牙、葡萄牙在经济与军事上快速崛起;同样,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欧追求宗教自由的清教徒怎么会向北美移民?1620年的《五月花号盟约》又从何谈起?当然,五月花号的乘客中,清教徒占1/3。参与拟订《盟约》的清教徒中,有4人是剑桥大学苏格兰长老会成员。据我所知,这些清教徒在自己的圣约观里,已溶入自然法—社会契约理论。他们明白:人民面对暴政完全拥有反对的权力,这个权力的正当性直接由圣约赋予。从这一点上看,他们超越了加尔文主义新教,他们是“五月花号”的灵魂。没有他们,以追求公民自治与法制为目标的《五月花号盟约》,同样无法诞生。
五
《五月花号盟约》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尽管缺乏完整宪法应有的要素,但那些逃往北美的清教徒们,沿《盟约》所指引的路径,于1776年建立的一个强大的民主国家,终于屹立在太平洋东岸,并成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对抗乃至最终铲除极权主义的中流砥柱。未来人类的航向终将由此决定,这在整个20世记内已获得无可置疑的明证。今年是《五月花号盟约》诞生400周年,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哥伦布,以及因他发现新大陆的而带来的深远意义。
告别哥伦布广场的那一刻悄然逼近。再度回首,我仰望着这位发现新大陆的伟大探险家,感觉电影《哥伦布传》中那首雄浑厚重的主题曲,仿佛挟带着震动心魄的气势滚滚而来,心里想起哥伦布研究的权威学者萨缪尔.莫里森(美),在上世记留下的一句话:
自奥古斯都.恺撒以来,引导历史潮流的极少数精英中,唯哥伦布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