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一刻钟为何是十五分钟?(图)

 2019-12-26 07:4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图片来源:Pixabay)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豪气万千的名作《满江红》。

“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也是耳熟能详的励志名言,自来勉人珍惜光阴的诗文繁多,那么没有时钟的古人除了发色之外,是怎么计时的呢?长度的计量单位“寸”与时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来的呢?

距今两千多年的著作《淮南子》有迹可循,该书出自西汉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是淮南王召集各家宾客撰写而成,开卷第一篇〈原道〉就写到“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原来早在商、周,就有了用以测量日影的器具“圭表”,由垂直于地面的“表”─立柱和水平的标尺“圭”所组成,“圭”指向正北,“表”的日影落在“圭”的刻度上,以立竿见影的原理测量日影长度,从而计算时间,进而划分四季、推算历法,如《宋史.卷七十六.律历志九》上载∶“观天地阴阳之体,以正位辨方、定时考闰,莫近乎圭表。”“圭表”是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在当今的北京古观象台还能见到圭表的复制品。

“日晷”是由圭表演变而来的另一种计算时间的工具,由一个石制的平面圆盘“晷盘”和铜制的“晷针”所组成,是西汉以前广为使用的计时工具。“晷盘”两面会刻划出十二大格,每一大格为两个小时,和立竿见影的原理相同,借由太阳移动的位置计算时间;如《说文解字》中载∶“晷,日景也。”(日景指的就是日影。)

那么阴雨天或晚上又该怎么计算时间呢?早在春秋时期,公元约五百年前,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水钟,在民间普遍使用,如《隋书.天文志》所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挈壶氏,即为掌漏刻之官。

以水量计算时间的“漏壶”或称“漏刻”;以铜壶盛水,水滴漏而出,铜壶上的箭刻度也会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变化从而计算时间;如果水一天一夜刚好滴完,又恰好有一百格的刻度,那么一个刻度就等于十四分四十秒。

东汉以来漏刻数量多所改制,至清初《时宪书》施行,将一昼夜一百的刻度改为九十六刻,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分为八刻,每小时四刻,那么一刻钟就是十五分钟了,这也就是一刻钟十五分钟的由来了。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