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言选介(之三)

古代典籍中,充满了许多古人的智慧,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处都在教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世。以下就节录几则至理名言,与读者一同分享。

1、与之语道理,辩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詹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

王良、造父,古代著名的驾车能手。烛照:用蜡烛照亮,比喻见事之明。数计,即计数,比喻论析精确。龟卜,古代用龟甲为卜,以占吉凶。这里比喻善于推理因而富有预见。这句话用一连串的比喻,形容人的明察和辩才,生动形象,酣畅淋漓。

2、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韩非子•孤愤》

作者认为:“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专权”,不吸取吕齐变为田齐,姬氏晋国变为六卿专权的教训,反而“袭迹于齐、晋”,这就“与死人同病”、“与亡国同事”,没有生存的希望了。话说得极为深刻。《尚书•太甲》云。“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桓谭《新论》;“传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潜夫论•思贤》也引了这两句。可见这两句话,为后世所重视。

3、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

《荀子•不苟》

靡,无。信,正直不屈。苟子认为顺应时势,像蒲苇那样柔顺,编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这并非慑于威势而怯懦。坚持自己的正确信念,一往无前,力求贯彻,这并非骄横暴戾。这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条件。

4、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这几句话,通过对比取舍,否定追名逐利的世俗观念,表达出洁身自好的思想,提醒人作事,要慎思其后果。

5、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书•大禹谟》

不辜,没有罪的人。不经,不守法的人。两句大意是:与其诛杀无罪的人,宁可放掉违法的人。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家,“宁误免、不枉杀”的政策思想。

6、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救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盥盘铭》

溺,淹没,沉迷。渊,深潭。四句大意是:与其沉溺于坏人当中,宁可沉溺在深潭里,沉在深潭里还可以搭救;沉于坏人之中(与坏人同伙),则无法搭救了。强调受坏人蒙蔽,是极难觉悟的。这是启发人防止偏听偏信,被坏人包围利用。

7、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潜夫论•述赦》

与狐狸讨论做裘的问题,什么时候能成事呢?作者说明与“私己者”讨论公正,必无结果。《御览》引《符子》云:“敌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故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山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抱朴子•博喻篇》亦云:“与妒胜己者而谋,举疾恶之贤,是与狐议治裘也。”都举这个喻例,说明这层道理。

8、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退;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逐

周武王姬发《大誓》

与闻,同“预闻”。两句大意是:参与国家政务的人,如果作不出有利于人民的事,就该遭到斥退;身居高级职位的人,如果不能把有才干的人推荐出来,就该受到驱逐。

9、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

芝、兰,两种香草,比喻高尚的德行。鲍鱼,咸鱼,比喻恶劣的品质。肆,店铺。两句讲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与《说苑•杂

言篇》大同小异:“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0、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震》

引,引长,这里指多思。这句话说明:人的才干越是不断发挥其作用,就越不断增长。人的思维越是多思,越不会枯竭。

1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

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论述德才的关系;说无德,则才的使用便没有方向,无才,则德的纯美便无法得到表现。

1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下》

交,俱。征,取。大意是;举国上自国君,一至庶民,都以利为目标,就会为利而争夺残杀,而使国家陷于危亡。

本文留言

作者慧勉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