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韩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秦末汉初叱咤风云、并开两汉之基的大将军韩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汉书补注》引唐朝大将李靖的话说:“张良所学,《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穰苴》和《孙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书,《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田穰苴,《孙武兵法》又称《孙子兵法》,是同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所著,该书计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
而韩信熟读兵法却不为兵法所拘泥。韩信所著兵法三篇虽未能传世,但他所创造的一个个经典战例,却留名千古,一直为后世兵家所称道。他的一些战例成为军事教学的经典案例。后世评价:“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
形人而我无形之陈仓之战
《孙子兵法》开篇的《计篇》说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虚实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意思是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
韩信在刚刚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第一场小试牛刀的战役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公元前206年六月,韩信趁项羽进攻齐地(今山东地区)之机出兵东征。出征前,韩信先派樊哙等人率兵假装修复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吸引秦军的注意力,而其亲率大军则从陈仓小道进入秦川,渡渭河,攻下了陈仓城,并进袭雍城,还击败了赶来驰援的原秦将后投降项羽的章邯军队。随后汉军主力挥师东进,占领了三秦,秦朝宣告灭亡。这次战役首次彰显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华。由此次战役出现的新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亦成为后世兵家的谋略。
而在后来面对与楚军夹击汉军的魏王豹时,韩信同样使用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主力偷袭魏王豹,并最终将其生擒。出其不意的安邑之战的胜利不仅为汉军补充了兵力,加强了对楚军的正面防御,而且为后来韩信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奠定了基础。
背水一战之大胜赵国
《九地篇》中谈到了各种军事地理情况,并称:“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意思是“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韩信在攻取了关中,东渡黄河用三个月时间灭亡了魏国、代国后,越过太行山,逼近了赵国。若要攻打赵国,韩信的部队必须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命令大将陈余率三十万大军集结在井陉口,阻挡韩信人马。陈余的谋士李左车献计道:“此地地势险要,道路曲折,树木众多。只要我们深挖沟,高筑垒,再闭守营寨不出,不出十天便可活捉韩信。”
然而自负的陈余却认为:“兵书上说,有十倍于敌方的兵力就可以包围他,韩信不过二三万人马,我们怕他做什么!”一口回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听说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心里暗暗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对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到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见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很快杀死了陈余,活捉了赵王。
胜利后,将领们询问背水一战可以取胜的原因是什么,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拚命呢!”
此战役使后世又多了“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上兵伐谋之智取燕国
《谋攻篇》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而韩信就是用此计,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燕国。
在取得井陉战役胜利后,韩信重金悬赏捉拿李左车,几天后,李左车被抓。就在众将领以为韩信必杀他之时,韩信却亲自为李左车松绑。李左车道:“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大夫不敢图存,我是将军的俘虏,将军何以这样对待一个俘虏呢?”韩信回道:“从前百里奚曾在殷生活过,秦国重用了他,后来才强大起来。今天您好比是百里奚,我是诚心向您请教,请您不要推辞。”
李左车见韩信确实敬重自己,便说道:“将军连克魏代,势不可挡,但如果再要去攻打燕国,恐怕会感到力不从心。”韩信便问其有何高见。李左车告诉他只要修书一封,晓以利害,便可使燕国不战而降。
韩信深以为然,马上修书,信中阐明了汉军得天独厚的优势、燕国所处的劣势,并派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燕国。同时按照李左车的指示将军队拉到燕国边境线上,排出一副要进攻的架势。燕国国君早就听说赵国灭亡的消息,在看到边境线上威风凛凛的汉军后,就投降了。
以利动敌之潍水会战
《兵势篇》中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意思是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潍水之战就是如此。
公元前203年的汉军与楚齐联军在潍水会战。楚齐联军除了齐国的军队外,还有项羽派来增援的二十万大军,大将龙且领兵。有谋士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拚死战斗,它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时,必定都会反叛汉军。双军容居在远离本土二千里的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但龙且瞧不上韩信,决意与其正面交锋。
面对着势大的敌军,韩信连夜令人制作了上万个盛满黄沙的皮囊,堵在河流上,自己则率一半将士渡河袭击敌军,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信以为真,率兵追击韩信。在敌军追赶渡河之际,汉军刺破皮囊,黄沙流失,河水复流,将敌军截为两段,对方主力仓促之间不能渡河,龙且被汉军杀死,敌兵溃败。汉军随即灭了齐国。
此战,韩信、曹参等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支有生力量,斩断西楚之右臂,而且还占领了三齐之地。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项羽再无能力灭汉。
攻心为上的垓下之围
《军争篇》中有这样的说法:“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韩信征战史上广为人熟知的是迫使项羽自杀的垓下之战,就是典型的心理战。
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当时汉军兵力约有七八十万人,项羽有约十万人。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正面迎击楚军。经过数次交锋,汉军终于大败楚军,但汉军伤亡也十分惨重。僵持中,为了瓦解楚军的斗志,韩信下令汉军唱起楚地的歌。当项羽和其士兵听到“四面楚歌”时,大惊失色,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而无心恋战。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有宝马乌骓,而今⋯⋯于是项羽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在项羽率八百多人突围后,虞姬自杀,楚军因此全面崩溃。
而突围的项羽在汉军的追杀下,依然勇猛无比,一人杀死汉军百余人。在乌江边上,损失惨重的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了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开启了汉王朝四百年的辉煌历史,而“汉室天下韩信打”之说法一点也不为过。精熟兵法且能妙用韬略的韩信凭借着其非凡的军事才华,在中华历史上熠熠闪光。时人推许他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后世亦嘉许其为“战神”和“兵仙”,而对于他被刘邦杀害的结局,后人大多十分叹息。宋代预言家邵雍在《谒韩信庙》诗作中就写道:“当初若听蒯通话,高祖功名未可知。”这足以表明韩信在历史上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