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作家胡晓平接受专访时认为,中国社会目前最需要的是媒体自由,让人民透过多元资讯认识世界,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像红卫兵一样人云亦云。
【看中国2019年10月29日访】在文革期间当过红卫兵的旅德作家胡晓平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媒体自由的环境,让人民认识世界,如此,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人云亦云。“红色皇帝的孩子们”作者胡晓平近日接受中央社专访时,做上述表示。
1989年6月3日晚上,胡晓平在北京家里听到一连串奇怪的声响,从屋外传来,家中经历过国共内战的老保母告诉她“这是枪声,你千万不要出去”,先前,她从未想过军队会向学生开枪。“六四”过后,胡晓平决定离开中国,于1991年赴德国留学。
胡晓平说,到了德国后,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自己接触到更多元的资讯,回过头思考了中国的种种问题。如今,她认为:民主、依法治国的政治制度,是较能保障人民尊严和利益的的体制。
然而,近年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美国家,都出现了民主反潮,民粹势力陆续崛起。胡晓平认为,这样的趋势和大众媒体的泛滥有关,随着网络发展,许多社群平台开始出现匿名性、仇恨性言论,相当程度助长了民粹主义的兴起。
但她表示,这是个过程,民主国家不能因此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而是要让人民自己思考,社会究竟要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
面对民主反潮,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近年则不断强调“制度自信”,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非照搬西方式民主。
对此,胡晓平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并非西方所发明、特有的,无论哪个国家,都应该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尊严、权利和自由。“如果老百姓的权利都能被保障,那你要实行什么样的制度都不是问题”;但若做不到,就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近年来,民族主义几乎取代了所有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最政治正确、最具动员力的思潮。胡晓平说,热爱祖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怀,但当它被煽动成民族主义时,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显示,最终往往让国家被孤立,甚至带来战争。
她表示,民族主义的崛起,经常是由掌权者所煽动,透过这种方式把一切异议视为对政权的挑战。但她认为,正因为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才会勇于对掌权者所犯的错误进行批评,希望这个国家更好。而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倾听人民的批评之声。人民在被民族主义煽动前,也应该思考,这样做,究竟能为国家带来什么好处?
从文革中国的记忆,到旅居欧陆的生涯,胡晓平认为,当下中国最需要的是媒体自由的环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由流通的资讯,人们才能打开视野认识世界,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
对于目前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胡晓平则建议他们,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治、文化,从不同角度阅读资讯,再回过头来看中国。
她说,不需要告诉年轻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言论自由,最重要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像当年的红卫兵一样,听到上街就上街、批斗就批斗。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