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中国百姓们向往的生活状态。(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9年10月4日讯】70年弹指一挥间,世界处于大变革时期,中国经济也走到了十字路口。《看中国》财经栏目特此编撰中国经济70年系列文章,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税收年鉴》以及各大学等研究机构。数据庞杂浩如烟海,文章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读者予以指正。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第一生产要素,中国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代价的。人们对粮食、饲料、燃料、纤维和原材料的需求也增加了土地承受的压力。土地及土地之上的附着物,其财产所有权的确定至今仍未决。
中国经济70年系列文章:
中国经济70年:GDP增长已是强弩之末
中国经济70年:财政增长2950倍 盈余已不多
中国经济70年:货币战争与通胀之火
中国经济70年:从人多力量大到人口危机
中国经济70年:外贸从零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中国百姓们向往的生活状态。
中共打着“耕者有田”的口号进行土地革命,从1946年5月展开,至1952年12月结束(少数民族地区除外)。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1、五四指示(1946年5月);2、土地法大纲(1947年10月);3、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
五四指示是将有产阶级定义为“罪大恶极的汉奸和土豪、恶霸”, 史料表明,有超过二千万人被戴上“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的帽子,使他们成为备受歧视、打击的群体。他们的土地被以清算的方式进行分配,即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提供任何补偿,其本质上与“没收分配”并无不同;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法是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并无偿分配给农民的。
以上三种政策都是将没收的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中共通过清算分配和没收分配,剥夺了地主阶级的物质基础和乡村管理权。
与此相反的是,二战后国民党在台湾实行的耕者有田政策,采取了有偿收购的方式,因此地主阶级可以将土地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然而大多数中国官方学者却无视这两者的差异,始终称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为“土地改革”,而不是“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结束时,被中共打击致死的人数超百万人。将近3亿无地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近300万头耕畜、近4,000万件农具,以及3,800万间房屋和105亿斤粮食。表面看来,这场运动似乎就是要把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从少数人手中转到多数农民手中。
曾经把土地分给农民的中共,在1953年2月15日做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很快又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并且增加了户籍制度,不许农民进城工作居住,农民的子女只能再做农民,使“耕者有其田”在中国大陆成为一个不能实现的梦想。一些专家指出,中国的土地所有权问题造成了很多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耕者有其田”在中国大陆成为一个不能实现的梦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仅是将土地租给农民,而且土地还是属于政府掌控的。中国的《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二条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但是一直到今天,各级政府官员对土地都有极大的支配权。他们可以随便地征地、拆迁,随便地制定土地的价格和补偿的标准,继续让农民或者土地使用者蒙受损失。
和土地变化相关的是城镇化,70年来,中国城镇化数据显著提高。1949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32个,2018年末达到672个;1949年末,城市人口共3,949万人,2017年末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达到48,356万人,户籍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14个。2018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
房地产依托城市而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密不可分。被城镇化驱赶进入城市的农民,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归属感。而不断飞涨的房价,也让大批中国人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既没有农村的宅基地,也没有同城人的收入保障,更多的是尴尬与无奈。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成了人们的奢望。
中国近年出现大量的“空城”、“鬼城”,也说明了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并且土地利用率较低,效能较差。
房地产曾经被视为经济的支柱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中国经济到现在已经被房地产绑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被北京当局提出后,官媒开始宣传“房住不炒”。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北京当局并不是想降房价,而是“稳”住房价上涨幅度,不让房价快速下降。
对于房地产的未来,令人担心的并不是房价继续上涨,而是房价一旦大跌,流动性极度萎缩,给中国经济致命的冲击,这才是处置房地产危机的最大困难之处。
中国经济70年系列文章电子版下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