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谈被现代人“误读”的两大老词汇(图)
钱这东西,即便贵为一品大员,也很难在“工资表”上看到。(绘图:志清/看中国)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有的词语也在这浩瀚的历史洪流冲刷中失去了“本真”,有了更合时宜的意思。但这些词语在遥远的古代,或许与现在的理解有千差万别。现在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那些被我们现代人误伤最惨的两个词语。
最早的“薪水”一词,出自《晋书・刘寔传》,“薪水之事,皆自营给”,说的是砍柴、打水等杂务,不是“工资”,更和钱无关。
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薪水”逐渐有了“筹劳”、“工资”的意思。尽管如此,由于整个西晋官府连一枚铜钱都没有铸造过,尽管官书上言之凿凿,说官员的俸禄种类,包括米、绢、绵、钱、菜田、杂役等种类,但即便按照这种说法,“钱”在“工资”成分中,也仅仅“行四”,重要性显然不如粮食、布帛之类的实物。且许多具体记载都显示,西晋的正式官员“工资”,其实只有粮食、布帛和占田,如一品官每月俸禄为五斛,每年春、秋两次,共发放绢三百匹,绵二百斤,占田一品官五十顷,以下每降一品减少五顷,九品官只占田十顷。
很显然,钱这东西,即便贵为一品大员,也很难在“工资表”上看到。官员如此,寻常劳动人民自然更没啥指望了。
据唐人冯贽的《云仙杂记》载,晋朝会稽人张然家里养了条狗,名叫“乌龙”。张然对乌龙很好,乌龙对张然也极为忠诚。张然因公外出,一年多没回家。其妻耐不住寂寞,与家中仆人私通。张然在外,自然不知妻子红杏出墙,但这一切都被乌龙看在眼里。
后仆人与张妻丑事败露,意图合谋杀害张然。一日,仆人趁张然醉酒持刀进入卧室行刺。不料乌龙早已看出仆人动机,守候在旁的乌龙及时扑出与仆人搏斗。这一动静惊醒了张然,张然已了然于胸。制伏仆人查明真相后,将仆人杀死。
“乌龙救主”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写入书册。“乌龙”便成为义犬的代名词。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李商隐也有诗提到乌龙:“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在报导中开始使用“乌龙”一词,意指英语own goal(自进本方球门的球)。于是,媒体开始大量使用“乌龙”一词。历史名犬之名,就这样被足球“盗用”了!
在此额外一提,“巨无霸”一词亦是后人误解之词,然小编已于他文中提及,(请参见〈“巨无霸”这词是哪个古人发明的?〉一文)对词汇于传播过程中遭到误解而感兴趣之人,可以尝试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