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央行和民众“挖坑”的是谁?
【看中国2019年8月15日讯】中国七月份的CPI和PPI数据已经出笼。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CPI同比增速继续高位运行至17个月高点(2.8%),而PPI同比则跌至近三年最低(-0.3%),正式进入通缩区间。这其中体现了两个“分化”,CPI和PPI延续分化态势,CPI中的食品(涨幅9.1%)和非食品(涨幅1.3%)出现了分化。
面对这样的数据,专家和分析师们一般认为通胀还比较温和,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意思是说央行还可以继续印,这些“砖家”实际是在给央行和大众挖坑。现在,几乎世界上的所有主要央行都在降息或酝酿降息,也对央行有刺激作用。难道这时候真的可以大放水吗?
应该需要斟酌,原因主要有几点:
第一,7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9.1%,高于上月的8.3%,而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同时再注意到PPI是负增长,由此就可以看到现在的货币已经很难进入工业品领域,原因自然是因需求有限导致资本投资收益率太低。这时,央行一旦放水,水会往哪里流?当然不会流入不赚钱的工业品领域,而是流进食品领域(这是游资爆炒食品价格的温床。七月鲜果价格同比上涨39.1%已经给出了警示)。所以,如果央行认为现在的通胀还比较温和而放水,就会继续刺激食品带动的通胀向上加速,估计这不是央行的目的所在。
第二,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猪肉,7月猪肉同比涨幅扩大到27%。但猪肉对通胀的刺激作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单一品种对通胀的刺激力度终归是可控的、也是温和的。当猪肉的负面效应全面显现、也即猪肉对通胀的刺激作用蔓延之后,猪肉的替代品水产、牛羊肉、鸡鸭蛋、鸡鸭肉等就会同步加速上涨,现在比较典型的是鸡蛋价格开始向上加速,这时通胀面临的局势才会加剧。
第三,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猪瘟导致生猪存栏量下降,供给减少。此时必须考虑,当生猪存栏下降之后,饲料消耗就会减少,大豆的压榨量就会减少,豆油的供给下降。当豆油供给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首先会推动豆油价格上涨,然后带动油脂类价格整体普涨,形成新的通胀点。
由此可见,现在放水解决不了工业领域的问题,相反却会恶化由食品推动的通胀。同时,现在的通胀仅仅在猪肉(也包括鲜果等)的推动下还比较温和,当猪肉、猪肉替代品以及油脂类共同推动之时,未来的通胀前景就会更糟。央行如果跟随其它国家一起放水,就会自己掉进陷坑,分析师和专家们认为不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不就是在给央行挖坑吗?
如果考虑到中秋和农历新年是肉类、油脂消费的旺季,对通胀还会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分析师给央行和大众挖的坑就更深。
此时,货币政策基本已经无效,不要再寄托于央行。只能是打压生产要素价格,提升工业企业的资本投资收益率,这会提升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企业效益提高也会改善就业率(而就业率提升会有利于需求市场,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工业企业生存之本),再辅之通过财政政策培育需求市场,才可以推动工业的回升。生产要素价格是什么决定的?当然是房地产,现在是对房地产必须做出取舍的时候了!
上半年的减费减税对经济的刺激效果不佳,病根也在房地产。当房地产已成人们的信仰之后,减费减税对人们购买力的提高部分,不会流入其它需求市场,而是继续流入房地产,进而继续推动家庭部门的杠杆率,实际起到的是恶化经济局势的作用。
房地产已成焦点,不解决房地产问题,其它刺激经济的手段都很难发挥作用。
最后说交易。现在,猪肉为动力推动的通胀明显还在前期,因为猪肉替代品和油脂类尚未有大动静,也因为中秋、“十一”和农历新年为代表的消费旺季尚未到来,顺从这样的大趋势进行交易,才是真正的交易者。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