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智慧 为人处事一定要懂这一点(组图)


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绘图:Mimi Zhu/看中国)

“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意思是讲: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他们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更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都是一样的。”

“过犹(如同)不及”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认为: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这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是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胆大妄为;一是缩手缩脚,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可以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凡事做过头了,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太高深的音乐,难以普及推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人“察之密,待之严”,会使人才无以自全而或见弃:还有诸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都是告诫人们: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为人处世,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分,不过度,不过头,适时,适度,适宜。这样事业、生活、人际关系,才能处于最佳状态。

陈轸向昭阳讲述“画蛇添足”的故事


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绘图:志清/看中国)

《战国策》记载的“画蛇添足”的故事中,讲:纵横家陈轸,向昭阳讲述过犹不及、不要画蛇添足、而要适可而止的道理,从而挽救了一个国家。楚国大将昭阳,率楚军攻打魏国,击杀魏将,大破魏军,攻占了八座城池,又乘势移师攻打齐国,齐国非常危急。

陈轸以齐王使者的身份,前去游说昭阳,他首先向昭阳,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问昭阳:“按照楚国的制度,有杀将取地之功,能封什么官爵禄位?”昭阳答道:“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

陈轸接着又问:“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昭阳说:“那就只有令尹了。”陈轸说:“令尹的确是最显贵的官职,但楚王却不可能设两个令尹!--我给将军说个故事吧。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相顾商议:‘这酒,几个人喝,酒不够;一个人享用却有余,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成,这酒就归谁喝。’大家都表示同意。有个门客,率先画完了,取过酒壶;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自言自语地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酒壶,说:‘蛇本无脚,你给它硬添上脚,就不是蛇了!’于是,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豪取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仅凭这些,将军足以扬名立万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

昭阳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所驱使,往往身不由已,只知进,不知退。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无疑是临渊纵马。谦虚是美德,过度自谦就是自卑;自信是动力,过度自信就是狂妄自负;忍让是宽容,可一味逆来顺受却是懦弱。能否做到适可而止、把握正确的度,直接影响着我们人格的修养和事业的成败。

本文留言

作者严谨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