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住的“念头” 要及时改写(图)
过时的信念与价值观,若不及时调整 很容易成为心理的负担。
文/杨嘉玲
有时,关系之所以会造成我们的压力,不一定是对方具体提出什么要求,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或对事物的信念,限制住关系的可能。过去很有用的价值观或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却没有与时俱进、重新调整,慢慢演变成新的负担,例如:孝顺就是完全听爸妈的话、客户一定是对的要努力让对方满意、和伴侣吵架会破坏感情,无论如何先道歉就对了等等。
不管脉络的变化,继续坚持信守这些念头,不做任何调整,关系就会出现问题。但不代表这段关系需要被丢弃,只要懂得修剪对关系的杂念,放下让彼此疼痛的期待,相处状况就会改善,不需要每一次都大费周章的切断关系,有时只需要一点微调,就能帮助自己找到舒服的运作状态。
我们可以照着下面四个步骤,好好找出心中那些不合时宜的念头。
一、厘清让自己感到压力的想法
我们可能很容易发现关系所带来的痛苦,一想到就觉得有压力,却不一定能说清楚自己究竟卡在哪里。因此,需要你先花一点时间回顾与整理。
请你拿出一张纸,思考以下两个题目:
1、在你觉得不舒服的关系中,对方说哪一句话,特别容易踩到你的地雷?
让你觉得有压力?例如:“干么那么计较”、“我以为你很爱我”……。
2、你在内心常对自己说的话,只要一想起这个念头,就觉得很无力?
例如:“如果拒绝了,是不是就没机会”、“我不想要被讨厌”……。
其实这些小声音就像病毒一般深植于你的大脑,让你常常不假思索做出违反心意的决定。
比如因为担心“不想让人失望”,所以只要对方不满意,我们就会很紧张,开始想解决方法,想要消除对方的负面情绪。这时就需要静下心,把容易让自己当机原始码抓出来,才能重新改写,安装新程式,让大脑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二、思考维持这个信念有什么好处?
面对痛苦,我们直觉就会想要把它消除,觉得只要不喜欢的事物消失,生活就会变快乐。但这么做,通常只能得到短暂的纾解。因为对大脑来说,并没有所谓好习惯或坏念头之分,只要这件事情还能满足当事人某些需要,它就会被保留。如果你没有厘清痛苦存在的价值,并找到取代的做法,满足因为移除痛苦而空缺的需要,不良的习惯或想法仍会找到缝隙,故态复萌。
换言之,找出困扰我们的信念或小声音后,并不是直接删除或禁止,而是进一步分析为何这个信念有存在的必要,它曾满足我们什么需要。
比如一个成功的业务员,因为不希望让自己与别人失望,所以别人对他的印象,就是能干、负责、与人为善。这帮助他可以很快适应团体生活,受到大家的喜爱,并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样的保护色让他免去许多冲突,不容易被当成箭靶。同时也可能因为不轻易放弃,常常激发出许多潜能,化解许多危机,让他觉得生活充满刺激与变化。
当你静下心,不带预设和评论地一一把自己的念头厘清,我们才有机会看懂习惯运作的路径,找到改变的切点。
适度的改变,会对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以上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三、找出真心想满足的需要是什么?
信念虽然带来了制约,却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两者是相生相息的。有了这一份认识,我们才会知道哪些东西是需要被保留,而哪些其实是负担,是可以割舍的。
因为每一个害怕背后,都有一个我们更想要靠近的自己。
例如我们在要求自己“不可以让人失望”的底下,真正想得到的可能是“被接纳和认同”,而非不知道如何承接、安慰对方情绪。
同样地,在职场上,当我们因为害怕被忽视,对主管或同事的要求一律来者不拒,其实我们真正想得到的是“被重用”、“被肯定”,而不一定是不懂得拒绝。或是在亲近关系里,因为害怕被抛弃,而自愿付出,目的是为了“连结”,而不一定是喜欢牺牲。
明白了这个盼望,我们就能重新改写心中的小声音,让它变成是更有力量的语言,放下对自己不合理的期待与要求,不再自我剥夺。
四、学习用新的角度重新改写
在找到真正的核心渴望后,我们就可以思考满足这个需求有哪些方法,不一定需要用旧信念来驱动我们行动。就像一样要吃饱,可以外食,也可以亲自下厨,假如外头的食物吃腻了,偶尔自己动手做菜,所带来的满足感说不定还更高。只是人很容易被习惯绑架,少了弹性,就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当我们了解自己的认真与努力,目的是获得接纳与认同后,不妨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努力达成对方的要求,真的有让我赢得对方的喜爱吗?如果我承认不足,对方就远离我,这样的关系是否还值得维护?”
透过一步步厘清,或许我们会发现,原来“害怕别人失望”的背后,藏着一种隐微的姿态是“讨好”,好像不管谁来,我们都得让对方满意。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在乎外界的评价。直到有一天你意识到不管怎么做,都会有人不满意,你才明白这个想法其实是个死胡同,越往里头钻,只会越动弹不得,你没有义务满足所有人的期望,却独漏自己。
外界的认同,就像是冰凉的汽水,刚开始,清凉带劲,却会越喝越渴,越渴就越拼命追,唯有停下来,学会“自我接纳”,才能带给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
这时我们不妨试着将“不愿让人失望”的信念,转换成“我有权决定想对谁好”,如此一来,我们依然可以成为一个善体人意的人,喜欢帮助大家,但这些行为并非是基于内心的匮乏,乞求他人的认同。如此,若别人的举止让我们不舒服时,也能选择回收自己的慷慨,从一味的迎合到有条件答应,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界限,做一个善良但有原则的人。
职场是如此,面对家庭我们也能这么做。
本文整理、节录自杨嘉玲《我决定,生活里只留下对的人》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